国标本(苏教版)五上阅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材简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理念,顺应语文教育的特点,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教材建设方向,既注重双基,又强调人文,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下面就阅读部分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提供丰盛的情感大餐 翻看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教材,顿感浓浓的情如不竭的泉源奔涌四溢:《鼎湖山听泉》、《小镇的早晨》,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研读自然,领略自然山水之妙,感受自然的美好,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敬畏之情;《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师恩难忘》平实的语言传递的是浓浓的师生情,《黄鹤楼送别》情景交融,抒写挚友间依依惜别情;《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艾滋病小斗士>,让学生从满含激情的语言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由名人小事和凡人壮举中,洞悉为人处世之道;《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以一组主题相关的文章,由古今中外鲜活的名人事例,启迪学生明白只有具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综观整册教材的阅读文本,无论优美如散文,抒情如诗歌,还是质朴如记叙文,都给予学生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使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而涵养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充实精神世界,让学生享受着一份丰盛的情感大餐。
(二)充盈厚重的文化气息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在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的阅读教材里,能体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现代散文比比皆是:《郑成功》、《大海中永生》歌颂的是中华民族英雄和志士仁人;《师思难忘》、《嫦娥奔月》传扬的是尊师重道、善良正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莫高窟》展示的是敦煌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历史……一篇篇课文,洋溢着中华文化的气息,渗透着浓浓的中华情、民族情 值得一提的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阅读教材的编写者匠心独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引领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诗词,让学生鉴赏汉语言的词约旨丰、凝练灵动;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智趣;《林冲棒打洪教头》让学生领略古典名著的魅力;《嫦娥奔月》又让学生体验中国民间文化深厚的底蕴;《金蝉脱壳》和《推敲》,以新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了解成语、常用语词的来历,感受汉字、汉语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内涵,感悟古代文人严谨治学的精神一篇篇课文,充盈厚重的民族文化的气息,如一个个不竭的泉源,给学生的心田注入一股股民族文化的清流。
当然,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教材也把反映外国文化的作品奉献给学生,《装满昆虫的口袋》、《诺贝尔》等,展示的是国外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不懈研究的感人精神,中西合璧,使教材的文化构成更趋合理 (三)洋溢独特的语言魅力 汉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准确、最简洁、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所选入的阅读文本可谓文质兼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鉴赏着精美的语言,享受着典范隽永的语言熏染 《清平乐村居》这首宋词,以简洁、质朴、凝练、晓畅的语言和笔调,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由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小儿组成的恬淡而清丽的乡村生活意境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学生在诵读体悟的过程中,不仅神往于质朴而淡雅的田园生活,更惊叹于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与音韵美 《鼎湖山听泉》这篇美文,作者更是将自己对泉水的独特体验、丰富想象,通过华丽的语言、精妙的表达,把鼎湖山的泉声真切地传达出来学生诵读这样的美文,不仅受到情感、审美的熏陶,还始终沉浸在精美的语言中,得到文本语言的滋养《推敲》等课文,语言朴实,表述精当,是学生反复斟酌、准确表情达意的范本;《林冲棒打洪教头》准确贴切、生动传神的描述,也成为学生描摹人物、刻画形象的良好示范;《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精练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有理有据的叙述以及层层深入地陈述观点的说理方法,也会在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心打磨文本语言,让学生享受典范语言的熏染,感受母语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感得以培养,也培植了学生热爱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飘溢浓郁的语文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教材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力求为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感等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后练习重朗读、重积累,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一以贯之,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重视语文基本功每课都安排学写钢笔字,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写字,认认真真地做人,感受汉字的美;重感悟,强调读书内化,注重语感培养,课后练习中,有的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师恩难忘》),有的结合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斟酌词句的用法(《推敲》),有的要求学生辨析同义词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别(《黄鹤楼送别》),有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众多的练习安排,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言语丰富的内涵,在品评中增强语感;重迁移,教材积极开发语文教育资源,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有的以文本语言为范例,引导学生内化迁移,如《鼎湖山听泉》课后练习4;有的结合文本学习,让学生入境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抒写感受,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后练习5;有的向生活拓展,将文本精彩的表达方法作迁移运用,如《郑成功》课后练习4……多途径多形式的迁移实践,力求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表达方法,对文本中表达精妙的语句、语段,教材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
重学习方法的渗透,重思维训练: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的意思,学习品析课文题目的精当等,有机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同时也结合高年级段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实践能力获得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方法的积淀、良好的语文习惯的养成,飘溢浓郁的语文味儿 (五)传递深切的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课标》指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捐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需在长期、大量的阅读中受到精神、情感等潜移默化的熏染 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具有多样性,对文本的感受往往是独特的、多元的。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阅读教材编写中注重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尊重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教材选取典范精美的文学作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力求通过大量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给学生的心灵以丰富而全面的滋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效的、综合的影响,追求“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境界而课后练习的设计,又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自主体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变色龙》课后练习5“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金蝉脱壳》课后练习4“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诺贝尔》课后练习4“选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部分,有声有色地读一读”诸如此类的练习设计,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传递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建议 教材编写凸显新课程理念,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凭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努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我们又遇到诸多困惑:如何处理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与人文、形式与实效等方面的关系。
尤其进入高年段,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为了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讲,学生问什么,老师就让全班同学讨论什么,学生讲什么,老师就肯定什么在课堂上,教师迷失了自己 基于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阅读教材的编写特色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寻找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点,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追寻扎实、灵动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 在课改初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刻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成了一种趋之若鹜的教学时尚: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泛滥,教师该问的时候不问,该讲的不讲,有些教师甚至把少讲话及无原则的宽容视作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老师认为,这样做,是尊重学习主体,体现了“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学新理念诚然,“蹲下来”,意味着理解、尊重和宽容学习的主体——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只有“蹲下来”,才能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才可能看到属于他们的美丽风景但教育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成为成熟的“人”教师“闻道在先”,有责任“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的博大,感受人生智慧的深邃,体验人类情感的美好。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宽容,更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与启迪毫无原则的“尊重”也许就是“放任”与“放纵”,孩子的认识水平、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提升,“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那才是语文教学的失败,是为人师者的悲哀 正确的师生关系呼唤理性的教师权威,我们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但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对于文本中的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高屋建瓴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 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由课题人手,引发学生思考: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请大家细细读文,找找,想想,文中为什么没有一处写林冲“棒打”?从中,你感受到林冲是个怎样的人?由此,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留给学生体验、思考、展示的空间,引导学生从洪教头的蛮横与林冲的谦让的对比中,体悟林冲的忍让、大度与高强的武艺。
惟其如此,课文的内涵才会被学生的心灵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才会流进学生的血液学生的思维受到挑战,认识才会深入,课堂的精彩才能由学生来创造但是,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只是教师的引导要随机应变,要作适时的引领 再如教学《三亚落日》第二自然段,在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三亚的诗意与热带风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这一问题,精读文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