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228919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9.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05地理科学2班 吴丹丹 20052601238一、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

2、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三、课程类型讲授新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

3、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五、教学重难

4、点(一)重点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3、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40 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

5、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九、教学过程以有趣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讲述故事:“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学习本节

6、知识,帮大家解开这个迷。聆听和思考推进新课(教学法:引导分析法)过渡: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大家都知道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那么,肯定存在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讲解:(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聆听和做笔记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板图

7、:将地球的半面展开,形成一个地平面,再将它转为水平放置,那么请大家看看这个图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图有何联系呢?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A点,两极相当于B、C两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的基础。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回忆画图,见活动“理想状态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图2.9)。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式和做图比较法)变式作图梳理关系案例分析教学法巩固知识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

8、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低纬环流(板图)(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低纬环流:(立体右图,准确把握风向)(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投影)(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

9、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详细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变式拓展或堂上练习指导读图提问:如果选择航海,你是

10、选择信风带还是西风带?展现案例:贸易风和珍珠港事件原因: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起主导作用,南风转为西南风,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纬度这个力不可忽视;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边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边听讲分析。根据低纬环流的分析方法,阅读教材P37,先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后听讲、理解。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聆听、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作图、发表看法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

11、带的南北移动。读图、思考探究: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压中心的高低(教学法:讨论归纳法、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层层推进堂上练习(教学法:列表比较法)过渡:受陆地面积影响下的气压带与风带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2)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3)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4)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

12、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投影)时间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温度差异北半球同纬度海陆气压差异被切断的气压带突出的气压中心七月陆海陆海副热带高压带(见图示)一月陆海陆海副极地低压带(见图示)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逐步投影)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

13、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读图、合作探究,思考分析,发表看法读图、探究、填表读图思考、分析填表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过渡: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雕刻师,塑造了地球上多样的景观,例如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迷宫般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等等,但归根到底,是气压带与风带在对它们起作用。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投影世界类型分布图)聆听、看图回忆知识,分析,加深印象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教学法:引导分析法和读图比较法)过渡: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若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

14、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若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1)单一气压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问: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度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怎么样的特征?再问:太阳辐射强。那么高温的地区近地面的大气该如何运动?总结:该气候终年在赤道低压带(大气环流)的影响下,盛行上升气流而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特点: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结合地图册让学生熟悉具体的分布空间位置。)(2)单一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A.所属热量带:温带;该气候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较差较小。B.总结:该气候终年在盛行西风(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mm之间,且全年分配较均匀,终年温和湿润。(结合教材案例一图2.16的伦敦直方图,分析其气温、降水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特征)C.特点:终年湿润,气温适中,年变化小。D.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区: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