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微课资料】第01课:家庭教育就是信念的“融入”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微课资料】第01课:家庭教育就是信念的“融入”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智慧父母十二堂经典课第一课:家庭教育就是信念的“融入”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节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
2、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导致家长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对家庭的论述,阐明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家庭便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教育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伴随着家庭成员的一生。为什么是“融入”?融,原意是指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液体。融入,既可以是指有形物质的融合,也可以是指精神层面的接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
3、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价值观教育信念教育不仅涉及个体认知层面的“懂不懂”,还涉及行为层面的“会不会”,更涉及情感层面的“想不想”,不能仅靠简单说教。而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教育过程是亲子双方自主发现、自觉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非正式”地发生的。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刘长铭所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立家训、定家规、塑家风,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为青少年成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亚里士多德指出:“道德成自于习惯”,费尔巴哈说过:“习惯德行的秘密”。
4、将民族信念,家族传承融入家庭教育,要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载体,以交往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而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爱与责任的信念教育。一、 家庭教育就是传承信念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环境的变迁,家庭教育已上升到终身教育的全民层面,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成员的成长具有及时性、阶段性、连续性等特点。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身心安全的离开家,不仅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更要有勇往直前的信念系统!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信念系统构成。
5、世代传承的是亘古不变的基础信念系统和人生技能。信息时代,日新月异,可以说我们坚信的很多信条,叮咛孩子谨记的,往往当孩子的世代来临时,却发现我们错的太多太离谱,所以教育是传承核心基础信念而非禁锢孩子的思想。面对不确定性时代的彷徨,面对孩子未来的期许,正如古语云:“大道至简”,我们能做的就是:1、“忠、孝、礼、义、廉、耻、信、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2、保持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每个人都有必达的使命,都有要承载的酸甜苦辣,直面内心,做坦荡的自己;3、勇于承担责任,理性与感性并存,积极思考,不惧困难;4、善于观察、察觉生活的真、善、美,会生活,懂珍惜;二、 如何智慧传承“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
6、”,似乎是中国家庭沿袭已久的传统家教方式。当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教育理念冲击传统教育的时候,我们就出现这样的困惑:对孩子,打,不行;但不打,教不好。到底要不要打孩子或者说管教孩子呢?答案是:要管理孩子,但是管理的前提是爱孩子,有爱的管理才能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价值感!让孩子明白道理,让孩子感受到爱。不能只是让孩子感受到惩罚和痛苦。 而我们应该审视内心:管教孩子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还是为了圆满孩子的人生? 管教(chastening)=教训(teaching-教导)+督责(rebuking-监督责备,还没犯错前的防范)+使人归正(correcting-纠正)+教导人学义(training-
7、训练他走正确的路)。 管教是一种过程,能使受管教者清楚看见益处,管教双方都应理解改变是一个渐进过程,而非立即可达到的标准,不应因一己私欲而拔苗助长,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的“打”“骂”孩子。 爱的打打骂骂:1、习惯训练步骤:教导(沟通,身教,立家规),有理有据,以德服人。训练(奖励,一起动手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才能够成功。纠正(打屁股,违者受罚,独处),约定违规处理办法。2、 沟通的有效组合: 从心理学角度,沟通其实是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
8、也就是说,信息沟通中言语发挥的作用仅占7%,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言教,成为孩子脑中“唠叨”的代言,效果甚微也就不足为奇了。肢体语言和语境语调如此重要却往往被忽略,而我们的孩子从刚懂事起,就学会了察言观色的技能,生活实战中的斗智斗勇是不是已经让家长们啼笑皆非了?是时候启动非语言模式了。 (1)面部微表情:首先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言语交往。“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成语形象说明了目光在人们情感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说一个人心里很难过,是因为我们能看到他“痛苦的眼神”;而夸一个人聪明,源于他“敏锐的目光”。不仅如此,像喜悦、悲伤这类对情感的形容,或是睿智、老成
9、这些对心思的描述,一样都适用于双眼,人的绝大多数感情和内在的想法都会由眼睛负责来表达。目光有情绪更有温度,害羞或是胆小的人,一般不太敢直视别人的眼睛,而是会向下斜视或是“低眉顺目”;而那种由上至下,从眼角和睫毛中挤出来的目光则多半蕴含着藐视,所以倾听时,耐心聆听,真诚看着对方表达关注,诉说者更应观察听者微表情,彼此之间的注视也会因人的地位和自信而异,比如:当孩子犯错时,孩子的头就会低的不能再低,就算反复强调抬起头或者让孩子看着我们说话,孩子也不会动,这时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孩子已经对自己的行为言辞进行反省,但还没有想通如何才能挽回或者被原谅,而大多数家长这时候就会认为孩子在反抗不听话,于是变本加厉
10、,导致教育目的偏离初心,不仅不欢而散,还有意犹未尽之感。有时用眼神询问对方意见会更加婉转有效。其次是嘴,在人的面部器官中,嘴唇目标比较大,所处位置比较显著,牙齿周围的口匝肌在学习有声语言过程中被训练得十分灵活,常会不自觉地做出较多动作,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哪怕是极细微的心理变化,也会被灵活的口匝肌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善于演绎无声语言的五官中,它是仅次于眼睛的第二高手。常见嘴部动作的心理秘密:微笑,嘴两端稍下垂。这类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人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注意细节,喜欢对对方言语进行分析,唯一不足的就是做事时常半途而废,也因此难达愿望。眯眼笑,笑时嘴两端向下,几乎不开口。这类人的性格倔
11、犟固执,对周围人不够坦诚,他们多才多艺,有理想、抱负,但不愿与人合作行事,因此也就很难成功。咬嘴唇 咬嘴唇其实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源于婴儿时期的吮吸动作,类似的动作还包括咬指甲、咬笔杆或嚼口香糖等。这些动作不仅能帮助我们摄入必需的营养,还能帮助我们平复心情。当人们心有愤怒或怨恨,却又苦于无处发泄时,常常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紧张。捂嘴 捂嘴的动作常见于儿童。当孩子们撒了谎之后,他们可能会立刻用一只手或双手捂住自己的嘴巴,似乎是想以此来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让其再说不该说的话。成年后,人们学会有意识的控制这种明显的夸张动作,但撒谎或者说错了话之后,依然会把手伸向嘴巴,似乎是想以此来收回刚才所说
12、的话。只不过,他们举起的手并没有放在嘴巴上,而是在轻轻划过鼻梁后,最终又归于原位。撇嘴 当人们不开心的时候,经常会做出下唇向前伸、嘴角下垂的动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撇嘴。与嘴角上扬表示喜悦相反,撇嘴的动作表达了一种负面的情绪。每当人们感到悲伤、绝望、愤怒或者不屑、鄙夷的时候,他们脸上就会浮现出这样的表情。抿嘴 当人们面临压力时,常见的反应是藏起或拉紧自己的嘴唇。嘴唇紧抿是自我抑制的表现,就好像是大脑在告诉我们“紧闭嘴巴,不要让任何东西进入身体里”。这个动作将当事人的焦虑之情暴露无遗。 (2)肢体微动作:达芬奇曾说过,精神应该通过姿势和四肢的运动来表现。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特定的态度,表达特定
13、的涵义。身体各部分肌肉如果绷得紧紧的,可能是由于内心紧张、拘谨。身体的放松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向后倾斜15度以上是极其放松。人的思想感情会从体势中反映出来,略微倾向于对方,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起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若无其事和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嫌恶和轻蔑;背朝人家,表示不屑理睬;拂袖离去,则是拒绝交往的表示。双手抱臂,表示提防与抗拒;不停地搓手,表示内心的紧张与焦虑;看似无意的踮脚,表示正在酝酿或故作镇定;握手时紧握并用力,说明热情好沟通;握手时蜻蜓点水,说明自我保护意识重;说话时旁若无人大笑,说明为人豪爽但有时冲动; 心理学家们关于微表情,微动作的研究还有很多经典结论,人有不同的
14、性格,沟通也有不同的风格。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需要沟通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关键的是要根据对方的微表情,微动作辨别、判断沟通的时机,找准沟通的切入点。很多时候沟通的失败就在于心口不一,微表情泄露了意图。在家庭建设中,沟通不仅交流更要通畅,借助这些经验可以更好的了解沟通的程度以及效果影响,及时矫正沟通方式和方法。3、 打屁股很需要技巧: A、应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免得让他在人前难堪,可以打骂,但不可羞辱。 B、纠正之前先问他以前爸爸妈妈教导过什么,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 C、告诉他现在他作错什么。很多时候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会轻易示弱,但其实他们并未领悟错了什么,错到什么程度,如何不错,这样就失去
15、了教育的意义,所以先明示原因,让孩子懂得并接受教育。 D、告诉他打他和爱他并不冲突。正因为爱他所以必须打他,帮助他以后不再犯错,做个守信懂事的孩子。 E、打的方式和尺度要控制的当。用小竹棍打屁股部位,或者可以约定打什么部位,另外既然是惩罚就应有力度,要痛但不要多,不痛则孕育了侥幸心理,多则扶持了仇视和自我否定心理。 F、打完毕后要抱住他、安慰他,并且向他保证你还是爱他。 G、8岁之前打屁股,8岁后共同约定家规,以家规为主。三、 本套家庭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 本套家庭教育课程以传统文化、养成教育理论、西方心理学为基础,以社会需求,家庭需求为导向设计研发以学习、思维、品德、行为、生活、生存为主的六大好习惯养成理论体系。 核心理念源于三位教育家:1、王凤仪先生: “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2、叶圣陶说过: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 3、夏洛特梅森女士: “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接触当中;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人来教育,而不是一个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书呆子。” 教育的根本就是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这场终身修行路上,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家长,孩子是果,家长是因,家长是根,孩子是花,自我教育是家庭教育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