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教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9222147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有效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有效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有效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有效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有效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有效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有效教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有效教学:敢问路在何方?底庙中学 房伟龙摘要:本文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视角尝试探讨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主要从问题的有效、提问的有效、讨论的有效、读书的有效、训练的有效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无效问题以及改进对策。关键词:语文 教学 有效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华东师大的钟启泉教授提出了有效教学理念。他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

2、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语文教学历来是备受关注的对象,很多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试就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问题作一些探讨。一、问题要有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完全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改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黄厚江老师认为,问题意识包括三层内涵:一是提出问题,尤其是能够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二是梳理问题,即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

3、整合,保留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关键问题;三是解决问题,即通过独立的或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文本、思考文本。因此,阅读教学的问题应该从学生中来,从文本中来,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毋庸置疑,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常常是杂乱的,是散漫无序的,如果针对这些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很可能会走进阅读的死胡同,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筛选、梳理和整合。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离别的礼物时,学生提出“小说中的我的妈妈到哪里去了”的问题,于是教师就带着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想象,设想了无数种可能,场面很

4、热闹,却把小说的阅读欣赏丢在一边。我们老师往往有一种困惑,那就是,放手给学生提出问题,可是提出这么多问题,不一一解决的话,似乎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逐一解决的话,又不现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这个教学环节出现时,老师心里也是没谱,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看上去挺热闹的,但心里又担心,到时间了,学生还没有停下来怎么办?面对天女散花般的问题,深浅不一的问题,真问题与伪问题,主次不同的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完全了如指掌,简单地以自己所听所见,又难免挂一漏万,因此教师要进行筛选,也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来进行筛选。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真正走进文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要无病呻吟,为提问而提

5、问。提出问题后,不应该首先想着向同学或老师求助,而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无法解决再求援。同时,全班几十个同学在一起,可以在同桌或小组内进行探讨,有些问题,也许同桌就可以讨论解决,就近消化了的,何必要舍近求远?在小组同学之间分歧较大,无法达成共识,或都无法解决的,在全班提出。如果同样的或近似的问题已有其他小组提出,那么就不要重复提出。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当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汇集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善于甄别,懂得取舍。一些脱离文本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有价值,讨论也很热烈,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低级的问题虽已少见,但故作高深、刻意求深的问题也同样会让学生兴致索然。邓彤老师认为,这些问题属于

6、“伪问题”。还有的老师根据自己的阅读思考,或根据教学参考书,或根据一些以应试为目的的练习资料,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完全把解决问题的目的定位于理解或剖析文本上,这样做看上去教师也在循循善诱,也在指导学法,但实际上也是没什么意义的,甚至有负作用,最好的效果也不过是对文本的解读比较透彻而已。有些问题,明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视野,一时半刻无法说得清讲得明,也要果断放弃。魏书生老师曾经为初一的学生上高三的课文人生的境界,其中有一个学生提出“禅宗是怎么回事”时,魏书生老师一改往日循循善诱的风格,答道:“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像禅宗的境界,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今天就不说

7、了。”魏老师此举引起了不少争论,有人说:“这个学生的提问使我非常感动,这是多么宝贵的探索精神,应该保护、引导、满足和激发呀!可惜,魏老师却干脆回绝了。”类似的论调其实反映了我们许多老师不知变通。学生的求知欲固然重要,但是一来“禅宗”对于理解文本并非必不可少;二来这样的问题未必就是其他学生需要了解的,个别人求知欲的满足不宜占用大家的时间;另外,如果读书处处质疑而不善于抓住关键,我们将终生将无法读通一本书。魏老师此举恰恰是在告诉学生读书也应该学会放弃。即使学生还坚持要了解,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从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漪老师在遇到学生提出的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曾坦然“这个问

8、题老师也不会,课后她和学生一起去查阅有关资料,才把问题解决了。我想,这样的事情,我们很多老师也会做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提出合乎逻辑的问题,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又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并在单位时间里充分地最有效地解决问题,是我们应着力探究的课题。实施新课程后,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被许多人引用过:一位老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提问:雪化了后,变成了什么?学生回答,有的说变成了冰;有的说变成了水老师一一肯定。而当一位学生回答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于是老师予以了否定。这位老师的一句否定,立即招来谴责之声,有的说,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老师扼杀了,有的说学生回答

9、中的诗意被老师消解了,有的说,学生积极性被打击了总而言之,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所采取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诚然,持谴责态度的老师们所说的是很有道理的。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充斥的是老师的话语霸权,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真理的代言人,于是老师的一言堂成了权威的象征,容不得学生的质疑与辩驳。老师的提问也是在事先准备的框框条条里,有标准答案为基础的,老师课前的备课往往就是抄抄教案,到课堂上再转手贩卖给学生,然后学生只要依葫芦画瓢照搬到试卷上就万事大吉。在如此情境下,老师和学生都不敢放开手脚,更不敢放飞自己思想的翅膀,什么独创,什么标新立异,往往被认为与标准答案不吻合而置之不理,甚至毫不留情地砍断。所以,新课程

10、尤其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可能这也是这个例子被翻来覆去反复引用的原因。然而,类似的文章读多了,这样的例子的作用也不由得不令人产生怀疑,不得不泼一点冷水。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前提:显然,这里的雪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老师这里要求学生回答的是按照物理常识和正常逻辑得出结论,不是要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想象,为什么要求学生违背常理把雪化成春天才值得大加赞扬?照这样的推理,如果要问杨利伟太空之行,会看到什么的话,岂不是应该看到嫦娥、吴刚、玉皇大帝?潜水员深海探测非要遇到海龙王,才是大胆想象而值得褒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提倡人文精神,但不是以否定科学精神为代价的。

11、试想,瓦特面对冒着热气的水壶不是想到水蒸气的问题而是想到诱人的饭菜,牛顿被一只苹果砸了后不是想到引力问题而是想到农民的水果又要丰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被水浮起来不是想到浮力而是想到孤舟漂浮于大海,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科学史恐怕就要重写了。我曾听一位颇有造诣的语文老师讲过这样的笑话:他的一位朋友与人打官司,请这位才子帮忙撰写诉讼词,这位老师为了不辜负朋友的信任,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到极致,运用大量的华丽辞藻和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然而,朋友看了之后委婉地谢绝了他的好意,告诉他打官司要的是实事求是的陈述,而不是文学创作,来不得半点虚构和花言巧语。如果说在文科类学习上还有一些发挥的

12、余地的话,严谨的理科恐怕就更不能随便发散思维了。近日,我又读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个酒店门口挂着一串灯笼,依次是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可是酒店门口的一辆汽车挡住了一部分,只露出6个。小朋友猜猜,这串灯笼接下去是什么颜色?大约多少个?一个男生抢先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只要把汽车开走。”这位同学的回答获得老师的赞许。老师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再根据规律判断下面的结论。而该学生没有去发现规律也没有根据规律去探索,而是简单地想把汽车开走来解决问题,当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这样的方法,这样的答案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此说来,要测量卫星运行的轨道,只要架着航天飞船到太空去实际测量一下就好了

13、。要知道地球内心的奥秘,只要挖一个洞就可以了。可行吗?这种回答,我认为是一种投机心理,是肤浅的,反科学的,不值得提倡,要果断地予以纠正。也许有人要说,这样做不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吗?我认为,那是一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否定他的答案,不等于否定他的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赞赏他的富有创见的思维方式和不迷信现成结论的精神,但不要因为这一点而总是肯定他的结论。一位哲人说得好: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如此而已。二、提问要有效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

14、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调查表明,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一些经典之作时,思想上往往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

15、切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齐声回答的声音也响彻教室,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

16、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如某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老舍在这篇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在文章中写得很清楚,一看便知,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至于对一个正常人提出“济南的冬天美不美”这样的问题并要求作答,简直有点捉弄人的味道!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初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提问答问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中要尽力避免的。又如,有老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提问:“老舍用什么方法来写济南的冬天的?”学生回答说,有比喻,有拟人的修辞手法。可是,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回答到此就结束了,却不能追问一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流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还有的老师,让学生思考文章该用什么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