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218239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实验和研究雷山县第二小学 杨通玉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确信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民族文化并存共荣中将大放异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作为苗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小学德育中,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就工作实践与体会与大家共勉。一、苗族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价值苗族人民相传蚩尤是自己的祖先, 远古就在黄河边生息。那时,以蚩尤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叫“九黎”。九黎曾与黄帝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结果被黄帝的部落打败,于是南渡黄河到长江中游生息。 到了尧舜禹时期,在长江中游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 “三苗”。 这一部落

2、联盟曾与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尧舜时,三苗中的一支部落曾被武力赶往南方。可以讲,苗族的历史完全是一部迁徙史,而一部迁徙史中也充满了苗族的受压迫、与不屈于压迫的斗争。 历朝历代的苗族都遭受过残酷的镇压与围剿,也正因此,苗族人民的迁徙史本身又是一部抗争史。 苗族传统文化也反映着基于此而产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苗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是其传统文化却博大精深,其德育功以不可估量。苗族神话传说是苗族教育资料库中的一笔宝贵财产,大都反映了苗族人民对先民勤劳、勇敢、坚强、驱恶扬善,不畏邪恶的美好品质的热情讴歌。 以苗族著名神话传说 杨亚射日月为例。 杨亚射日月讲的是天空中本来有许多太阳与月 亮

3、,酷热难当,人与兽都难以生存,天下生物都濒临灭亡。 这时,青年人杨亚挺身而出。他通过艰苦的种种行为,如砍树、造弓、跋涉至天边等,射褒赞, 也为本族成员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类似的例子还较多,如 谷佛补天歌颂了谷佛 (女性) 用青石补天的智慧; 沙地古咪找粮种 赞颂了一位叫沙地古的神人历尽千辛万苦找得粮种的功绩; 居诗老和 则嘎老则对苗族先民改造自然和努力改进生活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表现出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苗族居住地大都十分偏僻,在这种交通不方便,通讯又不发达的地区,即使电视等大众媒体在逐渐普及,讲故事、 “摆龙门阵”等娱乐方式依然是苗族人民的重要精神生活。 苗族人民往往在劳累了一

4、天之后, 合家老小围坐一起, 听老辈人讲故事。实际上,在这一隐性的德育行为过程中,教育者的身份和德育内容是隐蔽的。 老一辈人把本民族的价值标准融揉于故事中传授给后代, 使听故事的人尤其是苗族青少年在真善美的鉴赏与假恶丑的比较鉴别中, 不知不觉形成符合本民族文化模式的是非观与善恶观。苗族历史人物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 一方面,这类传说故事能够使苗族人民看到本民族历史的庄严与伟大, 培养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这类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更具有说服力,因而也更具有教化作用。 这类故事中较著名的有歌颂苗族英雄项崇周率领边境各族人民英勇反抗法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的 项崇周的传说、乾嘉苗民起义中的 石柳邓的

5、传说、 吴八月 的传说、 石三保的传说、 咸同苗民起义中的 张秀眉的故事等等。 在听取这些传说故事的过程中, 不仅形成苗族青少年识别符合本民族行为规范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道德认识,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敬佩、景仰之情,这实际就是一种道德情感,它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前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直至上升为内心信念。 因而,这种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对民族成员的道德熏陶, 效果往往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得多。苗族歌谣尤其是气势最磅礴的苗族古歌较有明显德育功能。 苗族古歌与苗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它包括开天辟地、人类产生、洪水灾难、民族迁徙等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苗族

6、历史的最好教材。它世代传唱,向后代展示着本民族经过了怎样的艰辛与曲折,在人类社会征程中流下的光辉足迹,热情讴歌了苗族先民敢于同自然和邪恶作斗争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与愿望,更能激发听歌人不畏艰险、勇于吃苦的奋斗精神。 苗族人民坚忍与顽强的优秀品质能够代代相传,成为较明显的民族性格,可以说与有关迁徙史的古歌传唱不无关系。 正如苗族谚语所说, “前人不摆古,后人忘了谱”、 “百句话不如一句歌”。生产劳动歌主要反映四季劳动的辛勤,讽刺懒惰者,如一首流传在黔中的歌谣唱的那样: “男儿勤劳米满仓,妇人勤来衣满柜”,苦歌主要控诉统治阶级对苗族人民残酷的镇压与剥削,反映了苗族人民过去水深火热的

7、生活。 如: “银钱被官家抢走了, 牛马被官家抢走了,苗家的父母兄弟啊,挨冷受冻苦难捱! ”不难看出,苦歌再一次表现出苗族人民忍耐的品质。 反歌在苦歌的基础上,又表现了苗族人民不畏强权,英勇抗争的优秀传统。 如: “我们要招人,招人打官家,把他们赶走,收回大田坝,让哥哥穿得蓝茵茵,让妹妹满身闪银花”。 苗族情歌既歌颂美好的爱情, 又贬斥男女恋爱中嫌贫爱富、见利忘义的丑恶行为。 如 榜姬黎与久博弓就无情讽刺了势利的榜姬黎,赞扬了勤劳的久博弓。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与道德思想,并借助简单的歌词, 动听的曲调来向民族成员讲述孰为美、孰为丑、孰为对、孰

8、为错,帮助民族成员形成一整套符合本民族法则的是非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借鉴与教训。以上仅从民间传说和歌谣分析,可以发现苗族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在很大程度上执行着教育传授知识和培养人,使之社会化的基本功能。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由民间文学而及苗族文化的其他部分,由苗族而及其他少数民族。 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富含积极的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通过该文化在民族成员社会化中的模塑功能施加给青少年,形成他们具有文化烙印的价值观。二、紧密结合实际将苗族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之中苗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他们从

9、小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为苗族的文化而自豪,做有根的人,为他们形成优雅的人生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对于苗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一是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玩中学习传统文化。苗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如民间的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民间游戏、民间风俗、传统艺术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很受孩子的喜欢。其实,学生进行活动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伟大的、直接的目标。他们就是玩,因为玩符合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内在需要。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品质。因此,学生主要的活动是游戏,他们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从尝试对

10、物体的实际操作发展到表现事物的意义。我在组织学生游戏时,有意识地把民间游戏渗透在学生的游戏中。 二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学习传统经典。学生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他们学习的途径和内容,生活即学习。因此,学生教育不应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每年的春天,我们都会在清明节来临之前和孩子一起制作风筝,我们提供许多材料,引导孩子制作

11、风筝,或者和家长合作,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风筝,怎样让风筝飞得又高又稳。在探究过程中,孩子通过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他们知道了平衡的概念,也总结了放风筝的方法。到清明节时我们都会和孩子还有家长一起踏青、放风筝,放飞心情。我们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学习,引导孩子进一步弘扬苗族传统文化,感受苗族传统文化的精美,体验苗族人的伟大智慧,从而为民族而自豪,为做苗族人而自豪。在活动中也学习了与同伴合作的方法。四是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互动中感知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苗族五千年辉煌灿烂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天地万物,融会贯通了乡土、乡情、乡音、乡风等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审美追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

12、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及相关活动、礼仪、与相应的食品,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许多民俗民风是和苗族的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的,如爬坡节、苗年节、鼓藏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在城市的小家庭中已经很少重视过这样的小节日,最多买几只粽子和几块重阳糕吃吃。我们以“互动式”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充分的和环境、家长、同伴、老师进行互动。所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之际,我们都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大家一起过节,有时还邀请家长参加,使这些传统节日重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和孩子聚集在一起动手制作传统的食品,端午节邀请奶奶来学生园和孩子一起包粽子、元宵节邀请妈妈来学生园搓汤圆等,清

13、明节和家长一起放风筝、元宵节一起闹花灯,重现一些传统习俗。融融的亲情,良好的氛围影响着孩子。我们让孩子与老师、同伴、家长的互动中感知和了解民俗风情,唤醒他们对祖国博大精深、灿烂文化的热爱;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激起他们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最终让我们的孩子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二)做好家长的配合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母亲教子成才的故事,相夫教子也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吕祖谦曾就此作了进步解释。他认为,“教小儿当以正”,因为学生分析、辨别能力低,又喜欢模仿,所以接触到的入以身作则,躬行正道,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否则就容易受到坏的

14、影响。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教育者包括父母在内都应以身作则,成为为人处事的楷模。 (三)做好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的兼容。在学生教育中,应该做到创新内容、兼容并济,实现将传统文化与正常教育的有机结合。苗族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胸怀实现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更具发展的生机,兼容精神是文化科学的重要精神。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中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与学生的交流中,多以创新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同现在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途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每个人又都不是

15、完美的,所以我们应该多借鉴别人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四)提高学生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应体现在: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渗透方式的多样化;关心和耐心照顾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对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师德等方面。(五)强化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如何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需要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合理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培养目标,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力度,鼓励人们去学习传统文化,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我想只有这样,苗族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苗族的灵魂才能永存。 总之,只有植根于少数民族文化,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少数民族学校德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作为苗族地区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积极主动了解苗族传统文化,把苗族学校德育根于苗族文化中,从中挖掘出更丰富与合理的德育资源,双管齐下,求得最佳效果。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在互动中感知苗族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