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9217882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评价“人才东南飞”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 瞿永鑫 2010410002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特别是人才流向东南沿海),促进该地区的文化景观、经济的发展,使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差异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西部地区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等利弊的关系。关键字:乡土文化区 劳动力迁移 路易斯拐点 地区差异1 人才移动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以来,中国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福建省拥有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享有特区优惠政策、港口和金融集结的区位优势。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地区发展差异日趋明显。通过泰尔指数进行分解, 我们可以把全国整体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地区差异

2、具体地分解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之间的差异。(1) 东部地区内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省际差异对全国整体的地区差异贡献份额最大。 东南地区不但享有特区优惠政策和港口、金融集结的区位优势, 同时也是海外华侨血脉所在, 在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推动和乡土文化区的作用下,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外向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2) 中部地区内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省际差异对全国整体的地区差异贡献份额很小。(3) 西部地区内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省际差异对全国整体的地区差异贡献份额也微不足道。所以由于国家的政治倾向和经济的、社会的原因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为了寻求可以改善物质生活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人口大

3、量迁移至经济发达地区。2 人才移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尤其是西部人才向东南沿海地区的流动。他们填补了市场空缺、活跃了当地经济, 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此地的人文景观做出了贡献。虽然人才的迁移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对迁移源地产生深远影响。2.1 人才的移动导致东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学校房屋质量从东、中、西部的区域看,东部地区普通中学的危房比例为078,中部地区比例为0.91,西部地区高达3.69,西部是东部的近5倍。东部地区小学的危房比例为0.77,中部地区为072,而西部地区高达406,西部是东部的近6倍。 由此可知东西部之间教育的不平衡投

4、入使得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流向东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的投资与人身上的人力资本减少,从而使西部地区人员带来的未来收益减少,最终导致贫穷的地区越穷的恶性循环。2.2 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特别是人才的迁移导致了东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迁移使西部地区的人才迁移至东部地区,最终定居下来,使得经济欠发展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中国目前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差异不断拉大。 不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 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依然很大。1978年, 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214.3元、184.6元和165.7元, 比例为1.37:1.18

5、:1;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5779.6元:3324.7元:2927.5元。其比例是1.97:1.14:1。 2.3 在种植业这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劳动力减少会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 中国的农业是传统的非商品交换的农业。经营规模方式狭小,在商品农业中很难生存。户均经营规模小,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妨碍新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及农业机械的应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量的劳动力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至发达地区,大量的土地闲置。未离开源地的经济人将闲置土地承包过来,发展商品农业。土地的经营规模扩大,有效利用了土地。如:贵州黔西南州新发乡德安村耕地面积1.4万亩。近

6、年来,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全面推进土地股份制规模经营。经过两年的发展,德安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连片规模经营土地9700亩。3 展望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沿海地区路易斯拐点的到来,东部地区区位优势减弱。为了挽留中国内陆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沿海地区企业将支付更多的资金,企业的运行成本增加。为了获得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沿海企业或将迁至中国西部地区或迁移至其他东南亚经济欠发展国家,中国人口转移将出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参考文献1 李小建.经济学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赵荣.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编绘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4 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