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上传人:工****文 文档编号:559213172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3.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设想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

2、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 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

3、行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按:就体裁而言,本文是议论文,但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立志学习的道理,不宜从体裁特点进行分析。教学内容和步骤A(适于一般水平) 一、导入新课。 运用激趣法引入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感受谈“天下事有无难易之别”?难易之间是否存在转化的条件?调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教师及时做出评定。如果学生答出了难易间的转化条件,那么教师顺势提出“我们学习是否也存在难易之别、相互转化的可能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论述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如果学生未能答出,教师此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解决这个问题的课文为学。 二、研习课文。 1

4、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注出下列字音:逮怠迄屏鄙恃钵为语划分句内停顿示例:“天下事有难易乎?”“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吾一瓶一钵足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指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书下注释,学生自我领悟为主。教师答疑、体温并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实词:为wi做、求昏hn愚笨之往怠di松懈语y告诉、对说0虚词:无以:没有什么是故:因此之:做助词用,无义 3学生归纳各段的意思:明确: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第二段用学和不学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人之为学”关键在学的道理。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

5、深刻道理。第四段总结故事;立志为学,勇于实践。 4引导学生探究各自然段和为学的关系,提问、讨论的方法。(视学生程度,好的班级细讲,差点的班级粗讲) (1)课文讲的是为学的事,可是从“天下事”起笔,为什么?明确:开头从“天下事”写起,它包含着“人之为学”;“人之为学”只是“天下事”之一。这样自然的由泛论天下事的难易引入到求学难易的问题上。同时用两个设问句式,引入思考,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论证均从正反两方面作答,鲜明对比,揭示了“易”“难”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使阐发的道理倍为深刻。 (2)第二段“吾昏、庸、聪、敏”的结果与为学有什么关系?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没有急于旁

6、征博引和找事实论证,而是承接第一段用自我昏庸、聪敏转变无常规的现象,进而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重要。可见这一段仍然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对比论述。 (3)为什么把“蜀鄙二僧”的故事放在事无难易结论之后,可不可以颠倒过来?作者为什么选取与“为学”似乎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僧去南海”的事例作例证,选取这一事例的作用是什么?先指导学生当堂复述、背诵蜀鄙二僧的故事。明确:先讲故事,然后从中推出结论,这种缘事论证法也有说服力。但是,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的方法,直接提出结论、观点,所以不能颠倒过来。介绍文学常识:本文是清朝散文家彭端淑写的,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此文是彭老先生对晚辈的指导、劝导。

7、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有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有以告诫。这彭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想用“贫富僧朝南海”的故事,让后辈去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真可谓循循善诱。同时,让我们再次明白了开头为什么从天下事起笔,这为文中选取事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文章结构的缜密。 (4)指导学生讨论“蜀鄙二僧”故事的含义和作用?“蜀鄙二僧”的故事,“鄙”点出了二僧住于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想到千里之外的南海,真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贫富和尚同时面对这样的客观难题,然而他们所恃的态度、方法截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贫和尚问富和尚“吾欲之

8、南海,何如?”富和尚则反问“子何恃而往?”表示极大的怀疑。当贫和尚说“吾一瓶一钵足矣”,一个“足”字表现出贫和尚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然而,富和尚第二次的“子何恃而往?”在嘲讽他人中,充分表现了在困难面前强调客观条件,没有坚定的志向,更不具有为着志向的实现而大胆实践的勇气。而贫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朝南海的愿望。让学生从这个对比中悟出:有条件的反为条件误,而没有条件的,凭恒心、靠毅力最终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启示学生:面对困难,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关键在于“立志”,更在于具有“立志去为”的毅力。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思想:知难而进,勇于实践。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设喻的

9、客观效应:“人之为学”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根本原则和态度。这样劝导人无声色之厉,平易质朴,语重心长,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5)你从最后的反问和小结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是故”以下的小结激励我们“立志去为”,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5课文内容的挖掘和扩展: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有什么感受?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说的没有难易,是从有志者事竟成的角度说的,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学生的感受发散展开,不作统一要求,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三、留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练

10、习。 复习指南 一、字句解释 1、天下事有难易乎? 句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关键词:为:做 句译: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关键词:为:做 句译: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 4、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句译: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关键词:鄙:边远的地方其:其中的 句译: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 6、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关键词:于:对,向之:到,往

11、 句译: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7、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关键词:子:对对方的尊称,您恃:凭借,倚仗 句译: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 8、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关键词:足:足够 句译: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9、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关键词:犹:尚且,还 句译: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去!” 10、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关键词:越:到了明年:第二年还:返回,归来以:把,拿 句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这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12、。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1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关键词:去:距离 句译: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 1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关键词:而:然而,可是 句译: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到了。 1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关键词:顾:还,反而之:前一个没解释;后一个“的” 句译: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的地方的和尚吗? 二、内容理解 1、为学本文选自白鹤堂集,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

13、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3、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求学,努力上进。 第一段:写出了无论做事还是求学,难易可以相互之间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人之为学有难易乎?”的深刻道理。突出“立志而为”的重要。 第三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4、本文以浅显的故事类比阐明道理。 2、为学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课文

14、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三)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四)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蜀之鄙有二僧。B其一贫其一富。 C贫者语于富者曰D子何恃而往 E西蜀之去南海F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作助词,相当于“的”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为之,则难者亦易也()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D吾欲之南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