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衡的《归田赋》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开创了魏晋小赋的先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于文学史的发展具有开启风气的意义,对中国山水审美思想发展历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在中国山水怡情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关键词:张衡;《归田赋》; 文学史 ;意义Abstractthe value of the subject to the han dynasty first article comparatively mature PianTi fu jin, creating a little later,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not only for the significance, is open to Chinese landscape aesthetic ideology history also has important value in Chinese landscape, it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happy.Keywords: Zhang Heng ; "Gui Tian Fu"; Literary History; Meaning.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一、张衡简介及《归田赋》的创作背景 1二、《归田赋》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 2三、《归田赋》的审美思想——“逍遥”思想 3(一)“远游”与“将回驾乎蓬庐” 3(二)“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3(三)“合流庄骚,隐归柱史” 4四、《归田赋》在汉赋发展流变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4参考文献 7谢 辞 8III咸阳师范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张衡简介及《归田赋》的创作背景张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他不仅是我国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四愁诗》是我国七言诗的滥觞,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辞赋家,被后人誉为汉代四大辞赋家之一张衡主张“君尊臣能,除奸用贤,遵节俭,尚朴素,仁洽道丰,施惠于民,为无为,事无事,永有民以孔安”(张震泽《张衡诗文集校注前言》),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和人格魅力但是在“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社会现实面前,张衡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所居之首,辄积年不徙”现实的污浊,政治上的失意,迫使张衡去寻求超世绝尘的思想,归田退隐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正直之士的处世态度,张衡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范畴《归田赋》是张衡晚年谪居河间时所作它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地震撼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有宗旨的变化在司马相如时代,赋的讽喻效果同赋家的主观愿望之间就存在着差距,以致于后来引起扬雄的批评。
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作用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于是,东汉文学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世风的变化不仅导致赋的创作题材在选择和宗旨的设定方面出现新的取向,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异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张衡是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的《归田赋》表现出了很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使其成为文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家,想游于纷乱的尘世以外又做不到,于是他憧憬那与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的田园他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这百草和禽鸟都能任情舒展的田园,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境界,怎能不令他心驰神往!在这里可以获得赏览自然景物的欢乐,还可以轻松自由地射钓他的蓬庐远离尘嚣之外,在这里弹奏前代名曲,度圣贤之书,挥毫奋藻,尽情地陈述其对人生、社会的感受。
他笔下的田园充溢着浓厚的生活兴趣,体现出身心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同时,也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在担任河间相后干脆上书:“乞骸骨”,希望辞官归田,并写《归田赋》以示决心二、《归田赋》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张衡的大赋没能给汉代赋坛带来活力,但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却使赋文学获得了新的生机张衡写《归田赋》来表示弃官退隐的愿望张衡的这篇小赋写得非常精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写田园隐居的乐趣为主题的作品”,“是现存的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赋”,“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1】《归田赋》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具有杰出的成就首先,《归田赋》变此前抒情小赋“自诉”式的形式和单一化的情感为以景衬情、因景生情,开后世抒情小赋艺术之路抒情小赋的开端应起自西汉初期张衡《归田赋》的价值,首先表现在渊承汉世抒情赋的骚情,但却变其‘自诉’式的形式和单一化的情感,而开以景衬情、因景生情的艺术之路[2]汉末魏晋时抒情小赋勃兴,正以张衡《归田赋》为转折点其次,《归田赋》首开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山水风光,借以表达自己的隐逸之趣的创作方法在文学作品中描山摩水早在《诗经》中就有片段出现过,到了楚辞,这种片段已具一定规模,至于汉赋的一些作品,更不乏非常成熟的摩山范水的文字,如枚乘《七发》中对江涛的描写。
但是,此前对山水田园的描写仅仅是文章中的一个片段,仅仅是作家所使用的一种手法而已而张衡的《归田赋》寄情于山水,在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述中表现自己乐于田园的隐逸之思在赋中,他构想出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归田赋》虽则篇幅短小,但内涵颇丰,陈去病《辞赋学纲要》引胡蕴玉说:“平子《归田》,寥寥二百字,而有无尽之藏,渺沧海之一粟,小泰岱于秋毫而沧海之洋溢,泰岱之峥嵘,未尝少减论者谓其辞藻清丽,短而弥工吾谓其气宇宽洪,小而弥大也3】《归田赋》给缺乏生气的东汉赋坛送来了清风,抒情小赋很快被赋家所接受,写作者越来越多而且,抒情小赋又直接开启了以后魏晋南北朝的归隐、田园生活题材,如晋代田园诗大家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名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又真意,欲辨已忘言最后,张衡《归田赋》在语言艺术上开六朝文学骈俪之风此篇通篇多用偶句俪词,句式均为整齐的排偶句,且文中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表现出骈俪之倾向如“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龙吟芳泽,虎啸山丘触矢而毙,贪而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等无不属对密切,音韵谐和。
曹道衡认为,《归田赋》中“有的地方已有四六句式,近似骈体,这是张衡的首创” [4]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归田赋》)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5】姜书阁更以为:“近世论者皆以张衡《归田》为东汉抒情小赋之首,此固然也矣然仅就艺术形式而言,似亦可以是篇为魏、晋以还‘俳赋’(即骈赋)之始祖,而为六朝骈文开山也6】三、《归田赋》的审美思想——“逍遥”思想 它在文学上体现在《归田赋》的“逍遥”思想它被看作是从“京都大赋之急轨”向“抒情小赋之杰思”转变的一个重要坐标在这篇赋中,张衡思想中的庄骚合流倾向逐渐清晰,并表现为对“逍遥”之境的追求在赋中,张衡提出了“于焉逍遥,聊以娱情”的审美思想,并将个性和理想熔铸其中以此赋为研究张衡思想是最合适不过的一)“远游”与“将回驾乎蓬庐”“逍遥”的审美思想出自庄子张衡晚年,正当安顺以来,宦官当权,政治日非,而张衡年衰,感于以一己之利难回乾坤,故以无明略以佐时”,而思“纵心于域外”正与庄老之意契翕意会,发为感叹,作《归田赋》与“逍遥”对应的是“远游-回归”的行为模式在《归田赋》中张衡出于“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的考虑,始以“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为远离俗务困扰,求得精神上的自由,长辞于与都邑对应的尘世生活,游于田园山泽,又终以“回驾乎蓬庐”。
远游之后精神向以蓬庐为象征的“逍遥”之境回归,以“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的感慨作结束可以说,在《归田赋》中体现出的是一个从远游到回归的完整过程二)“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张衡博学多才,对儒、道、墨诸家都多有研习至晚年,出于对时政的失望,个人的遭际情志等多方面原因,其思想渐向老庄倾斜逍遥”语出庄子《逍遥游》《逍遥游》宣扬的是逃身避害的思想,以为要逃斧斤之害,需远攻于功名利禄,人情欲求的束缚,使人格精神达到畅游无阻的境界,故“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方可“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而无论是列子御风,许由却尧天下之让,都是一种远离俗世、超乎尘埃的人格形象,这也是张衡晚年的追求在《归田赋》中张衡提出的“逍遥”范畴包括下面几层含义张衡所谓“逍遥”本庄子哲学而发,表现出的首先是一种逃离的姿态张衡于虽然自称“无明略以佐时”,又说“徒临川以羡鱼,俟和清乎未期”,看似自谦愧才,或对现实失望,而作此退隐之词实际上张衡本无意于仕进,其一生所好惟在学问,所注重则在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故居太史令之位居年不徙而不以为屈志特别到了晚年,甚至连作《思玄赋》时的宣寄情志的要求也没了《思玄赋序》言:“横常思图之事,以为吉凶依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7】在《归田赋》中表现出来的“逍遥”是一种从容自若和避世远祸的人生态度逍遥”的第一层意思是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必须逃离世俗的羁绊和潜在的祸患第二层意思是要进入一种自然之境,其与“都邑”相对举,是一种文化意蕴与个人感悟结合的自然,因而是一种抽象画的自然第三层意思以自我道德的完善为依托而实现的自由,也是一种人格的独立和自由三)“合流庄骚,隐归柱史”《归田赋》云:“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张衡所言“逍遥”最终落于“娱情”这里的“娱情”从表层意思来看就是回归自然中的“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就深层意思而言则是“感老氏之遗训,将回驾乎蓬庐”逍遥”是一个行为过程,而终需有所依归,庄子是游于“无何有之乡”,张衡的理想是“蓬庐”,并明确说明是遵从于老子的审美思想庄骚传统有其复杂性,但是在庄骚间确定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系老子和庄子都是楚人,他们宣扬的就是逍遥思想张衡构思既取材于《远游》,又取《渔父》意蕴,其思想是归于老子遗训,又合庄骚的逍遥”的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发源于庄子,追求自由境界的逍遥状态,向与“仁义”游,与“道”化成转变反映出张衡接受老庄思想的深入,这也是现实政治衰微与张衡个性淡泊共同影响的结果。
由于张衡从容淡定的个性气质,《归田赋》呈现出一种平和舒缓的面貌,有别于状物大赋得雍容而略显呆板,也不同于抒情赋一味沿袭的楚骚传统庄骚合流约束了楚骚感情的恣肆横溢虽然《庄子》行文亦表现出一种奇诡流衍、跌宕跳跃的文风,但正如《史记老庄中韩列传》中评价庄子“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的表达方式节制了感情的直露张衡综合庄骚,追慕老子,又有儒家思想的根底,思想的综合性与其个性特征结合,反映到《归田赋》创作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一清传统赋作板滞的面目,首开抒情小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