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清末新政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908439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9课 清末新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 清末新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清末新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 课 清末新政知识结构:19011905 年19051906 年1908 年1911 年概念诠释:1清末“新政”的背景与评价1901 年 1 月 29 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 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 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此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 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1)义和团运 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 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2)清政

2、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 能力。(3)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 取对策。(4)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 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 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 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2清末的新军新军是清朝末年组建的近代化陆军。1895 年,由胡燏芬募集 5000 人,编为 10

3、营,号 为“定武军”,由德国教官用西法训练,以新式枪炮装备,初驻天津马厂,后移屯天津小站。 旋由袁世凯接办,扩充为7000 人,改称“新建陆军”。同时,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也在江苏编 练“自强军”两千余人。1901 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逐步将新建陆军扩充 为六镇(师),人称“北洋六镇”。1903 年,清政府以推行“新政”的名义,设立练兵处,由 奕劻任总理。袁世凯为会办,掌握实权。而后由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新 军编练推广到全国,计划全国编练36 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编制 为 12512 人。采取募兵制,应募士兵在年龄、体格、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

4、规定。中下 级军官多由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充任,也任用一些学习军事的归国留学生。到清朝覆亡 前,全国已编练成新军14 镇。清朝统治者的本意是以新军作为维护其垂危统治的支柱,但 它却成为革命党人争取的重要对象。经过革命党人的秘密工作,新军中许多中下级军官和士 兵倾向革命,成为后来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起义的重要力量。3预备立宪1905 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将来实行立宪之准备”。1906 年, 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说因为“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只能作立宪的 准备工作。开始改变中央官制,设度支部、法部、邮传部、民政部、农工商部等,同时削减 地方督抚的权力,把他们

5、的军权收归中央。1907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下令在中央设 咨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各省设咨议局。第二年又宣布以九年为期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 革命派不断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接连发动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保皇派和立宪派 对预备立宪热烈响应。康有为对它大加赞赏,将保皇会改为“帝国宪政会,期待从清朝的立 宪中寻找政治出路。立宪派张謇等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汤化龙等在湖北成立“宪 政筹备会”。他们在各省咨议局中占据多数,希望从此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发起16 省咨议局 联合请愿,要求立即召开国会。1910 年,清政府宣布,将原定九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五年, 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在国会召

6、开前两年成立新内阁。1911年 5月,撤销军机处,成立 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在13名阁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皇族7 人,全部军政大 权集中于皇室,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完全暴露,立宪派大失所望,许多人 转而投机革命,清政府更加孤立。课标导航:1本课的重点是: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延续了约10 年的时间,包括其后期的政治制度 改革预备立宪。内容较多,且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本课的难点是:如何看待“预备立宪”。首先应该看到,新政是清朝政府面临严重的统 治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王朝的自我拯救,同时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社会 要求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迫使

7、清朝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实施中的虚情假意也 就不难理解了。结果出现的“皇族内阁”完全暴露了这场政治制度改革是骗局。但另一个方 面,一直坚持专制统治的清朝统治者,在20 世纪初承认立宪比专制好,并明确表示要“仿 行宪政”,无疑体现了社会观念的进步,同时也鼓舞了社会民众不断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呼 声,从这点上看,“预备立宪”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2通过新政实施的措施分析新政的社会作用,进而把新政与戊戌变法进行比较,提高 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思考:同一个慈禧太后,在1898 年时镇压了一场维新变法运 动,而到三年后,却自己宣布并推行一系列新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产生这种变化又 说明了什么?

8、以此提高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思辩能力。在学习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的内容 时可查找搜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有关的漫画、书报等资料,从中提取信息,分析社会现 象和思潮,提高搜集、整理材料以及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3在一期课改教科书中,“新政与预备立宪”是“辛亥革命”这一章中的一目内容,是 作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加以叙述的。本教科书中把这个内容单独列为一课,足见其重要性。 清末的新政延续了约10 年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经济、文化、法律、 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为主,后期则在社会思潮的压力下推行政治制度改革。史学界对于这两个 阶段的新政作用的看法和评价是有明显区别的,在教科书的行文中也是能够

9、反映的。巩固训练:1表明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事件是( )A. 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B.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C. 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D. 清政府建立以奕劻为首的内阁2有人称清朝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 新政措施仅涉及军事问题B. 新政促进清朝政治、经济近代化C. 新政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改革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3. 1903 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 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 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A. 建立民主共

10、和B. 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C. 实行君主立宪D. 向德、俄学习4. 右图是1908 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下列关于该画的表述正确的是()A. 作者认为立宪制度就应该嫁接在封建专制的根上B. 画作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期望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 作者讽刺清朝虽推行立宪,但未改变专制的实质D. 画作认为用立宪取代专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5. 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A. 日胜俄败B.日俄俱败C.日败俄胜D.日俄休战6. 1905 年,慈禧太后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

11、满洲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 此消灭。候调查结局后,若果无妨害,则必决意实行。”这主要表明她()A. 想派员出洋考察宪政B. 已决定实行君主立宪C. 准备用立宪抵制革命D. 已下诏预备仿行立宪7. 右图是晚清漫画南闱放榜图。图中的情景消 失于 ( )A. 1842 年之后B. 1861 年之后C. 1898 年之后D. 1905 年之后81901 年,慈禧太后说:“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 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他策。”之后,清政府推行了 ( )A.戊戌变法B.新政举措C. “仿行立宪”D.皇族内阁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

12、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材料二:1904 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课 程修 身读经讲经中国 文学外语历 史地理几何 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 画法制 理财体 操合计课 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1)材料一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2)材料二反映清朝政府推行了一场什么运动?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 哪些特点?你怎样评价?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平衡)。” 郑观应盛

13、世危言 材料二:“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戊戌变法材料三:1903 年,立宪派在他们控制的报刊上发表文章,鼓吹“立宪”,清朝一些地方 大员如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奏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法”。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06年 9月 1日,清廷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强调“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 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民智未开,规制未备”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政治主张?2)材料二中的“愚民”和材料一中的“君民共主”,其“民”的含义有何不同?3)立宪派鼓吹“立宪”与清朝地方大员要求立宪的目的是否一致?为什么?4)清廷下诏立宪的实质是什么?你怎样评价“预备立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