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9066371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第一节 土壤地带性概念土壤地带性规律: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一、 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二

2、、 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三、 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0.6c/100米)。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

3、,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四、土壤的区域性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根据分布区域的大小分:1、 广域的分布:范围较大,如广阔的平原等。华北受冲积平原和黄河泛滥物影响广泛发育了潮土;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形成)。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为紫色土等都属于广域分布规律。2、中域的分布: 范围一般较小,由于山脉、河流等中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而有一定分布规律。如大蜀山至山下冲地,依次发育着

4、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3、微域分布:通常是指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甚至土类、亚类依次更替的现象。如合肥市郊某些岗地上面分布着粘盘黄褐土,傍地上则有黄白土,冲地则为马肝田或烂泥田分布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上述不同,它一方面受到自然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人类活动的制约1同心圆分布耕地土壤一般以居民点为中心,越靠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越强烈,土壤熟化度越高,肥力也就越高(图3-1)。如以淮北地区砂姜黑土为例,近村为油黑姜土,远者依次为黑姜土与瘦黑姜土、高肥地区、中肥地区、低肥地区2.阶梯式分布一般特征下,在山岭和丘陵地土壤上垦殖时,在不同地形部位采取不同措施,从而形成不

5、同的耕作土壤。如合肥市郊岗顶至傍冲土壤耕作土壤分布为粘盘黄褐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图3-2) 3 棋盘式分布在平原区,由于平整土地,开挖灌排沟渠,使土壤逐步方整化与规格化,形成棋盘式分布4框式分布框式是低洼圩区和湖荡地区耕种土壤分布特点,在湖荡地区疏干垦殖时,四周的土壤排水条件较中心部位好,因此围绕着湖荡中心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的耕种土壤。如巢湖沿岸湖圩区,由高圩(上框)至圩心(下框),土壤依次为湖泥田(潴育水稻土)青湖泥田(弱度潴育水稻土)烂泥田(强度潴育水稻土)(图3-3)5树枝状分布 山地、沿河狭窄冲积平原耕种土壤呈树枝状分布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背景一、气候我国

6、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气候独具特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二是大陆性季节气候显著,雨热同季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北到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又分北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及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带。按照水分条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达欧亚大陆腹地,由于各地距海远近等条件不同 ,使各地降水量相差悬殊,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不同的温度带与干旱地区相互交织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如距海远近,地形高低,山脉屏障及走向等。又可划分为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具体的气候类型2

7、、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以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以偏南风,暖热湿润(2)气温年较差较大。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以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以偏南风,暖热湿润(3)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年降水量最多的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达20000mm以上,而西北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另外在季节上分配也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二、地形我国的地形基本特征有三点,西高东低的梯形地势。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山多而高1我国地形可分为三个巨大的阶梯一级阶梯:

8、海拔4000m,为青藏高原,占国土1/10。二级阶梯:自青藏高原,向西向东海拔1000-2000m,分布着三大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三级阶梯:地势海拔500米以下,分布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平原等。柴达木盆地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内2地貌类型齐全 。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同时在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还发育冰川地貌、东土地貌、风沙地貌、岩浆地貌等。3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在内,广义的山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3,而且地势高峻;海拔

9、高于1千米的山地和高原超过全国山地面积一半。三、植被1森林植被(1).雨林 分布于台湾南端,海南岛东南部,云南、西藏南部局部湿热的低山或峡谷区。树种繁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树木高大,为多层的乔木,如榕树、木棉、台湾相思树,林内藤本植物丰富多样,附生植物,老茎生花很普通,有板根、气根(枝上生根)现象(2).季雨林 分布于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与热带雨林相比,季雨林上层乔木较矮,板状根、藤本和附生植物都比热带雨林少,并且由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组成,后者较高,多构成上层乔木层,由于干旱季节明显,干旱时落叶林有落叶现象(3).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亚热带地区。雨量多气温高,没有

10、明显的旱季,植物终季常绿(落叶时新叶长出)。树种有青冈栋、栲树、槠树、樟树、楠树等(4).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 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位于北亚热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长江大巴山以北,东自沿海,西至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气候湿润,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干旱。主要树种:栎树、榆树、桦树、椴树、山槐、枫香、女贞、冬青等5) 落叶阔叶林 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暖温带与温带 (6).针叶林 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树种有落叶松(明亮针叶林)、方杉、冷杉、红杉等(常绿针叶林也称暗色针叶林)。在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交界处分布着针阔混交林2草甸、草原植被草甸植

11、被指喜湿性草本植物。生长茂密,植株高大。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我国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一些高山地区及各地河谷平原均有分布草原植被一般生长比草甸植被低矮,生长期比较短,且旱生性质有块茎和鳞茎,根系部分比例占得较大,主要有禾本科、菊科等。草原植被一般分布于干旱、少雨地区,耐旱,有机质积累较草甸植被少,在我国内蒙(大兴安岭东麓向西南延伸至内蒙古高原等)大量分布。与草甸植被过渡则为草甸草原植被3沼泽植被喜水、湿生性植被。如莎草科的三棱草,多分布与沿河两岸及湖泊洼地。我国青藏高原及三江平原(松花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有集中分布。4荒漠植被西北干旱地区的荒漠地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多为旱生

12、小灌木。如琵琶柴、梭梭、霸王鞭等,多耐旱,耐盐、深根。四风化壳地球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称之为成土风化壳,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我国风化壳可分六类1、碎屑风化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高山上永冻区。岩石经机械破碎形成不同大小的碎块,一般风化层薄,质地粗,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很弱,成土作用进行得较差,土壤处于粗骨性的幼年期2 碳酸盐风化壳分布在华北及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南方的石灰岩及紫色沉积岩山区(广西与四川)。其特点:风化壳中的易溶盐已淋失,CaCO3残留较多(7-15%以上),在一定深度出现多种碳酸盐新生体(呈粉末状、菌丝状、结核状、层状等)粘土矿物以水云母(hydrou

13、s mica)、蒙脱石(montmorilloltite)为主发育的土壤均属钙层土(南方的属石灰岩土与紫色土)3. 硅铝风化壳分布在东北、华北的山区及山前地区、平原地区,如三江平原等。其特点:风化物经一定的淋溶,粘土矿物处于脱钾阶段,以蒙脱石为主,盐基已开始不饱和,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各种养分较多,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不同类型,发育成不同的土壤(1) 饱和硅铝风化壳 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发育土壤为黑土、褐土、灰色森林土。(2)不饱和硅铝风化壳 分布于丘陵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棕壤和暗棕壤。3)弱富铝化硅风化壳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发育的土壤为 黄棕壤(4)碎屑风化壳 风化程度较差,发育土

14、壤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常分布于高山地区。4. 富铝风化壳(红色风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长江以北也有少量分布,尤其是华南地区炎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也包括青藏高原南部。发育在多种岩石,如花岗岩、砂页岩、石灰岩等及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其特点:风化壳受强烈淋溶,富铝化作用明显,风化壳中R2O3大量聚积,SiO2/ R2O3低(2左右),呈红色黄色,养分缺乏。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铅石为主,常有赤铁矿、铁质聚积,形成结核、胶膜,有的还有网纹层及铁盘5含盐风化壳a)分布在西北干旱漠壤地区,成分以ClSO42为主。b)分布在东北、华北低阶地,有苏打聚积 Na2CO3)。c)分布在滨海地区,由于海水浸渍

15、形成以Cl为主的含盐风化壳,形成盐渍土,植被稀少,多盐斑。含盐风化壳发育土壤为盐土、碱土、盐渍土等。6 还原系列风化壳分布在低洼易积水部位,受积水影响处于还原状态,Fe、Mn、N、S被还原呈低价,Eh低(150250mv),地下水中多游离Fe2+、 Mn2+、PO43,发育成沼泽土、水稻土等以上几种风化壳中,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及富铝风化壳呈地带性分布,而其他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在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区,由南向北的演变为: 富铝风化壳硅铝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在暖温带由东向西风化壳变化为:硅铝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含盐风化壳第三节 我国土壤的地带性1.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我国湿润区(东部大陆)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如下气候带 植被带 风化壳 土壤带寒温带 针叶林 不饱和硅铝风化壳 灰化土,漂灰土(大兴安岭北部)温带 针阔混交林 不饱和硅铝风化壳 暗棕壤(黑龙江,吉林)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不饱和硅铝风化壳 棕壤(辽宁,山东半岛)北亚热带 落叶阔与常弱富铝化硅铝风化壳 黄棕壤,黄褐土(苏皖鄂湘等) 绿阔叶林混交林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富铝风化壳 红壤,黄壤(长江以南) 南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