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9065543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范文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1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苏联社会建立中的探究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p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p 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开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才能: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建立的经历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才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重

2、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难点:苏联的解体。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开展的障碍。斯大林_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苏联领取特

3、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_。”1971年赫鲁晓夫_时的讣告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机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认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开荒)。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根底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展的改革,根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

4、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假设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p ,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

5、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乱不安;否认历史、反马克思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权利和民族别离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_的急剧激化;西方权利的影响;等等。“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抑制斯大林形式所存在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展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乱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倒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

6、会的开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形式的失败。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历教训,更要坚决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究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完毕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化影响的一种开展形式的理论,也完毕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

7、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建立哪些经历教训?”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教案2一、主体分析p 与设计: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考虑,决定效仿如今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形式,从而表达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

8、育学习和如今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教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承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气氛。节目分为三个环节:1.历史小故事展示;2.根底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如今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二、教学目的:1、知识识记:(1)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根本史实;(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根底知识。2、才能培养:(1)分析p 曹操

9、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场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出色人物对推动历史开展进程所起的作用。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四、教学用具:教

10、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局部预习题,一局部是根底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局部是探究知识,通过根底知识的学习,来考虑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表达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根底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2.官渡之战的表演;

11、(学生课下准备)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4.理解赤壁之战。5.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开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探究知识:1.你怎样对待三国分立这一场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汲取他们的经历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课型:展示课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

12、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结实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化。二是根底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根底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教师”的兴趣。根底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方:抢答、集体答复或是小组派代表答复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

13、“预热”阶段,根底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根底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历教训。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展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承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承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展总结。通过主动地承受记者采访

14、,他们不仅要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展复习。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首先,教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答复有问题时,教师可以打断,进展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展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缺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教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教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

15、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展稳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教师只

16、讲课本知识后进展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答复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了小组合作。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型:反思课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根底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