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9062150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加强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对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是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之一。 吉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3年

2、时逢史上“最难就业季”,吉林大学各部门通力合作,千方百计服务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稳定。一、2013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2013年我校共有毕业生17569人,其中博士生2123人,硕士生5425人,本科生9471人,高职生550人;生源来自全国32各省市自治区(含澳门),其中生源比重最高的为吉林省,本专科生3261人,占比32.54%;5245名研究生中,统分占比58.04%,自筹占比28.58%,委托占比10.0%,定向占比3.38%。(一) 就业率 表1-1 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截至2013年7月1日) 毕业生总数(人)总就业率(%)学历毕业生总数(人)总就业

3、率%(含升学)升学率(%)学历毕业生数(人)就业率(%)升学率(%)1756989.61研究生754888.504.60博士212390.061.41硕士542587.895.84本专科生1002190.4532.08本科947191.8933.92高职55065.602.18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校对离校未就业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统计和梳理,有就业意愿但仍未达成就业意向,并需要学校继续提供就业服务的本科毕业生37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9%;研究生176人,占毕业研究生总数的2.3%。将隐性就业和有业不就的都计算在内,吉林大学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是96.1%,研究生的是97.

4、7%。(二) 就业流向1.就业地域流向图1-1 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图1-2 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由图1-1、图1-2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可见,生源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职业发展机会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的重要因素。2.就业单位流向图1-3 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 由图1-3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流向中,升学(32.08%)、国有企业(26.11%)、三资企业(21.71%)、灵活就业(8.18%)、出国(4.54%)、不就业拟升学(3%)、事业单位(1.67%)、部队(1.24%)、医疗卫生(

5、0.48%)、自主创业(0.36%)、机关、教学单位、科研单位、高校等合计(0.5%)。图1-4 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流向 由图1-4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流向同本科毕业生一样,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就业研究生60%;但研究生到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就业的比重(9.84%)明显高于本科生(0.5%)。这种就业流向结构契合了社会需求对学历层级的要求,也反映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就业质量和就业单位层级的不同。3.就业行业流向图1-5 2013届毕业本专科生就业行业流向 由图1-5可以看出:毕业本专科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39.4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2.36%),信息

6、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63%),这三个行业就业比例就超过了60%。图1-6 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流向 由图1-6可以看出:就业研究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六个行业,分别是:教育(24.05%),卫生和社会工作(19.95%),制造业(13.77%),金融业(11.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81%),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8.76%),六个行业就业比例超过85%,并且毕业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均衡,与本专科生就业行业有明显不同,研究生就业更主要偏向于教科文卫,制造业就业比例明显降低,同时减轻了本专科生的就业压力,也弥补了本专科生的就业空白行业。二、毕业生就业状况具体分析

7、 吉林大学按学科门类分为九个学部,分别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地球科学学部、白求恩医学部、农学部、公共教学部,就整体状况来看,初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主要分布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地学部等理工类专业,人文社科等长线专业初次就业率相对不高。 例如化学工程与工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运用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车身结构)、材料物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通信)、热能与动力工程(热能)、土木工程、工业工程、会计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几十个专业一次就业率都在95%以上

8、,有些能达到100%,这些专业基本都集中在理学部、工学部、地学部、信息科学学部等。一些专业的一次就业率未能达到90%,但其就业质量较高,例如:法学、哲学、行政管理等,主要是因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都重点关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考等,而这些岗位的招聘流程较长,程序多,造成了签约周期较长,影响了就业率的统计。各个学部的就业单位流向同质化程度并不高,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这与各个学部办学特色、行业依托有明显的差异性相吻合。结合校园招聘活动和对社会需求的感性认识,各学部情况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人文学部和社会科学学部的总体就业需求不占优势,学生就业质量分散化程度比较高。多数专业就业流程较长,学生就业隐性化程

9、度较高,初始学历为非“211”高校的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同比难度较大。理学部毕业生受专业成长性和职业发展影响,都倾向于在学历的较高层次就业,因此选择升学深造的较多。本科生考研比例最高。工学部的平均就业率最高。信息科学学部的毕业生受行业发展的影响,对初始薪酬期望值相比最高。地球科学学部的主要依托行业之一的能源行业需求大幅缩减。白求恩医学部的毕业生受机制、体制影响,统计就业率远低于实际就业水平。农学部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三、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我校整体就业情况以及对各学部就业情况的分析,结合近年来的相关就业数据分析和工作总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毕业生就业展现以下特点和趋势。1. 就

10、业形势持续严峻,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宏观就业形势仍面临经济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的双重压力。图3-1 2010-2014年GDP年增长率与毕业生人数变化趋势一般来说,校园招聘会的情况能够基本反映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此对我校近年来校园招聘会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表3-1 2010-2013年校园招聘情况统计(不含春、秋季就业市场) 年份校招场次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招聘信息数量2010-201110541081347251482011-20121148765716856972012-20131006138119705847由表3-2可以看出,我校近几年校园招聘活动均

11、超过1000场次,其中2012届毕业生就业需求状况最好。2013届毕业生就业需求状况大幅下滑,一方面校园招聘会数量减少,一方面招聘岗位的大幅减少,明显的影响到就业质量。有些单位虽然来到学校招聘毕业生,但招聘计划相比以往大幅减少,直接导致招聘要求、考核标准、笔面试难度大幅度提高。2.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供求关系不平衡。首先是各专业之间就业情况差别较大,理工科、信息等应用类专业,社会需求较为旺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余地较大,相对轻松,而一些理论研究型专业,有针对性的需求较少;其次是受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影响,毕业生在就业流向上,还多趋向于到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地区就业,到基层和艰苦地

12、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逐年在增加,但是占总体人数比例还比较低。3以校园招聘活动为主体的高校就业市场,依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据调查和统计,每年有占总量85%的毕业生是通过这个渠道找到工作的。吉林大学开发和培育了较为成熟的校院两级就业市场。针对2013届毕业生,一年来我校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00余场,接待用人单位2900多家。举办了2013届毕业生春、秋季两次就业大市场,有1100余家单位到会,参加招聘毕业生57000余人次。就业市场效果良好,在解决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也为吉林省其他高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顺利完成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基础。4.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

13、观念存在误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如下图所示图3-2 毕业生择业时主要考虑因素统计可看出: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重点或者主要关注的因素基本集中在个人前途、福利待遇等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功利性倾向明显。据调查,有2/3以上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就业单位首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地点首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不愿意到三线城市、小微企业、艰苦行业等基层就业;过分追求就业地域、薪资待遇、职业发展机会。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体制内就业渠道吸纳数量和比例都在减少,中小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却常常苦于招不到人。因此加强就业指导和对毕业生

14、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引导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举施2012-2013学年度,我校全体就业工作人员求真务实、群策群力、开拓创新,以为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为己任,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满意的高质量就业,在完成大量常规工作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五个体系”,并着手开展“七个计划”:(一)“五个体系”。1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体系,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信息 注重就业基地建设,按照吉林大学就业基地建设规划方案(20092013),在巩固原有市场开发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2013年新

15、增就业基地35家。秉承走基层、促就业的工作宗旨,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及省会以下城市和县(市)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别于2013年9月2日、10月31日两次赴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实地考察活动,与肇州县政府签订了“吉林大学肇州县政府校县就业创业战略合作协议”,肇州县人才交流中心和杏山工业园区成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县级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9月24日、10月16日,两次走进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吉林省大学生优秀创业园东北袜业园,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与吉林省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把金洲产业园作为我校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和农学部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的协作优势,跨区域、校校联动,共同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