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9060729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课例唐诗二首与相见欢 课例实录唐诗二首(节选)苏州市景范中学 戴晔师:古诗朗诵应该注意哪些要点呢?要注意节奏、平仄、重音,更重要的是要融入我们的感情,诵出一种韵律的美,音乐的美。根据刚才所说的古诗朗诵的一些要求,我们来听一段钱塘湖春行的范读,看看朗诵者是如何读出这种韵律之美的。(播放录音:钱塘湖春行)师:同学们齐读这两首诗。 (朗读课文春望钱塘湖春行)师:朗读之后,对这两首诗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看。 大家会觉得“看”很奇怪。诗不是画,但它却又是一幅画,我想请同学们带着诗情画意,来看这两首诗。我们看一下,这两首诗出现了哪些景物?(学生分别看书)师:这两首诗中这么

2、多景物,给我们构成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在这两首诗中,共同涉及的景物有哪些。草,花,莺、燕都可以归结为鸟,所以我们归纳出来共同的景物,有花、草、鸟。师:接下去,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三组共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有什么区别。同学们还是四人一组讨论一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想,看看地点、季节有没有不同,还有,诗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钱塘湖春行是不是早春呢?你看城春草木深,说明什么问题呀,可能到了什么时候了?生:暮春?晚春?师:这里一个“深”字可以探究。这个“深”,一个是色彩的深度,一个说明草木长得很茂盛,这是早春达不到的效果。地点最容易看了,一个,应该是在长安那边,对

3、吧?钱塘湖就是西湖,西湖是在哪里呀?生:杭州,杭州的钱塘湖。(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大家有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三组相同的景物,在两首诗中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地点的区别是什么?地点在哪里?生:城里边。师:是城里,什么城呢?生:长安城。师:那么钱塘湖春行呢?在哪里?生:西湖边。师:是杭州。地点不同。再看看季节。生:春望的季节是在晚春,钱塘湖春行的季节是在早春。师:你能不能跟我们讲一下,为什么春望是在晚春?能够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生:从“城春草木深”可以看到草木的颜色,草木的颜色深了,给你的感觉是晚春了。师:好。钱塘湖春行呢?生:“谁家新燕啄春泥”可以看出,还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以看

4、出这是早春。师:从哪些关键的字眼里边,可以看出它是早春?生:还有“新燕”的“新”,还有“浅草”的“浅”,还有“乱花”的“乱”。师:能不能评价一下,为什么“乱花”也是早春啊?生:就是说开放的姿态,或者说有些花没开,有些开了,或者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师:春望感觉上是晚春的时节,给人的感觉是树木很旺盛。钱塘湖春行是一派阳春三月新春的景象,早春的景象。最后一个问题是刚才请大家讨论的,从作者本身角度来看看,区别在哪里?生:作者的心情。师:作者的心情。那么我请一个同学说说,春望的作者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生:他的心情非常悲伤。师:那么钱塘湖春行呢?生:他是很欢喜。师:很欢喜。好。实际上就是说,虽然是一样的景

5、物,但是还有一大不同,就是两个诗人的情感完全不一样,一喜一悲。真正的不同关键,就在于这两位诗人情感不同。他们的一喜一悲,牵动了我们读者的心,所以我们读了这两首诗以后,也会随着他们的情感,或喜或悲。下面我还要请同学们再讨论一下,两个诗人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为什么会一喜一悲呢?白居易为什么喜?杜甫为什么悲?大家再来讨论一下吧。(学生分小组讨论)师:先来看看春望,看杜甫。他为什么在写诗的时候,心情非常悲伤?这个女同学说。生:国土沦陷,心情很悲。师:为什么会国土沦陷呢?同学们能替她补充一下吗?这里边穿插一个什么资料啊。生:安史之乱,有一个安史之乱。师:是安史之乱,所以国破,山河破碎了,心情很悲哀。白居

6、易为什么喜呢?生:因为白居易游览之后,看见迷人的景色非常愉悦。师:他在哪里游览?生:西湖,游览西湖以后心情非常愉悦。师:有没有要补充的?生:白沙堤。师:游览白沙堤,所以心情很愉快。大家从这么多资料里边,总结出了这么几句精华。老师做一个简单的补充。杜甫在写春望的时候,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面对着山河破碎,国都的沦陷,他产生了一种悲伤、沉痛的感情,在诗中就抒发了他的思国怀乡之情。诗句里边,除了对国土沦陷的哀伤以外,还有跟他的亲人失散以后的悲伤,或者思念之情。因此在这首诗里边,不论是花还是鸟,或者是树木,都带上了诗人的一种悲伤的情感,传递给读者的就是一种悲情。于是我们读了以后,也觉得很悲哀。如果让你随便

7、选择哪首诗来朗诵的话,很多同学可能会选择春望,因为这首诗的情感比较容易把握,这种悲痛我们只要读的声音沉重一点,缓慢一点,似乎就能把这种悲情读得很到位。钱塘湖春行呢,白居易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在做杭州刺史,杭州是白居易少年时期就心驰神往的一个地方。那么我们可以想像了,阳春三月,大好的时光,白居易策马扬鞭于青山绿水之间,心情是怎样的呢?生:愉快的,喜悦的。师:所以你看他对生命充满了满腔的热情,于是在这首诗中,就融入了诗人的一种喜悦的心情,我们读起来也觉得非常地轻快,因为情感也被他带动了、感染了。刚才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边看两幅不同的图画,一边品味两位伟大诗人的心灵世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

8、论,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我想根据我们刚才读出的图画,品出的心灵,再请同学来把这两首诗朗读一遍,想必会有好一点的效果。(学生朗读课文) 课例实录相见欢(节选)苏州市景范中学 黄素心师:请同学作为李煜的代言人,来读一读相见欢,我们请车振煜同学。(学生朗读)师:请坐 。我们请其他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读出词人的心情?(学生摇头)生:我觉得他朗读得还是有点平淡,缺少感情。师:对,朗读是要有感情的。王国维说过:“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样真的心情?【资料展示】生:是愁。师:是什么样的愁绪

9、呢?生(齐答):是离愁。师:是怎样的离愁?它的愁有形吗?有滋味吗?哪一句向我们展现了出来?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师:他的离愁是剪不断的,是理还乱的,是什么引发了他这种愁呢?生:是愁绪,是思绪。师:剪不断,理还乱的还有什么物品?剪也剪不断,理? 想整理一下,却还是那么乱。生:好像藕断丝连的,好像藕断丝连的愁绪。师:对,可他是因什么而产生的哀愁?生:因为他的离别。师:仅仅是缘于他的离别吗?我们回忆一下张心意刚才说的他有一种思绪,大家是否和她有同感?我们再揣测一下,李煜在思什么?生(齐答):思国。师:你怎么理解他是思国呢?生:因为他离开了国家。师:他离开国家?生:是失去

10、了国家。失去了国家,他是一个亡国之君。师: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亡国之君的思国之情。可仅此而已么?我们还会再思什么呢?生:还思念家乡。师:怎么理解?生:因为他亡了国,身处他乡,思念家乡会产生愁绪的。师:思国、思乡都会产生愁绪。我们联系背景读词,体会一下他有怎样的思绪令他哀愁呢?生:思念家人也会有愁绪。师:这样的思绪,带来这么多的离愁,我们能体会吗,我们一起来想像一下。其实,古人中有人能够体会象他这样的迁客骚人的愁绪,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他的这一段离愁?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师: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愁绪,他向人倾诉了么?生:没有,他说独上西楼。一个人独上西楼,这就可以看出没有人陪伴他,

11、应该是他一个人,而且还说无言独上西楼,一方面是无法说,一方面也是不想说。师:好一个“不想说,无法说。”。这个“愁”的滋味,只能藏在心里头,他的愁在心里,他的愁都是思念。这样一种离别之伤,我们能感悟了,那就一起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李煜的情感。(学生朗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师:我们想一想,当一个人的内心全是哀愁的时候,他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应当是怎样的?再自己朗读体会一下。(学生朗读)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师:我们想一下“在心头”的是什么情绪呢?生:是愁,很沉痛,压抑。师:它在心头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份量呢?生:沉重。师:“在心头”思国、思家、思亲的这份离愁压在心头,该是很沉重的,

12、可我们朗读时似乎它只在心头这么轻轻滑过。再感受一下,他如此“别是一番滋味”的离愁在心头的份量。再朗读一下。(学生重读“在心头”,并放慢语速。)师:很好。除了他直接描绘愁滋味的这一句,文中还有哪里能让我们体会到他的愁绪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家的评点,学习他人的赏析也许可以指引我们对诗词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资料展示】师:龙榆生先生说:“上半阙看似景语,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伤心资料”。助我伤心,助他伤心,全篇都伤心,那什么是这伤心的载体?生(齐答):是景。师: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景如何承载了这许多的离愁。学案上

13、的练习可以参照,有问题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师: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词人看到了哪些景?生:西楼、月、梧桐、秋。师:我们在词中所见之景有何特色?请问词人观察景物的季节?生:在秋季。师:时间?生:晚上。师:在哪儿看到的景?生:西楼。师:看到这些景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月如钩,月是一种自然现象,月如钩是残月,是缺掉一块的月,总是给人一种比较哀伤的感觉。会联想到和亲人、国家的离别。师:一钩弯月一钩残月,这一钩勾起了我们的一种哀思了。我们也比较一下,古诗词中出现过的许多的月景,形成了什么样的印象,给我们怎样的一种心情。【资料展示】(师生共赏)“月落”之时“江枫渔火对愁眠”;“月如钩

14、”时“同向春风各自愁”;“月笼沙”时应知“亡国恨”;惜“别”的时候又看到“西楼残月”。师:我们可以发现月给人的联想总是和什么样的情联络到一起。生(齐答):愁、恨、别。师:我们看看其它的景致,能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能让我们感受到吗?生:我讲一下我的看法,刚才说词里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时候到处都是落叶,在这秋天树叶掉下来了,光秃秃的,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这梧桐就感觉很寂寞。师:好一个给人萧瑟的感觉。师:其他同学对梧桐有没有感触,刚才我看到这边在讨论,你们认为这个梧桐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生:我感觉这梧桐被锁在深院里更加感到孤单。师:刚才还有同学在讨论时提问说不理解这“梧桐”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她

15、的介绍真让我们感受到这梧桐带给我们的寂寞之感。同样也让我们看一看,其它的词中所选用的这个意象,展现出怎么样的情愫。【资料展示】【资料展示】(师生赏读)“梧桐树”让你体会到“离情正苦”;“梧桐更加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梧桐又能引发愁绪了;“缺月挂疏桐”,疏桐是什么? 稀疏的梧桐,那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深秋了。“幽人独往来”,却只是“孤鸿影”;有“恨”绵绵“无人省”“寂寞沙洲冷”。我们应该都能发现这梧桐景下渲染出的都是怎样的一种悲伤寂寥的氛围。师:那么其他的意象是不是同样也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自己轻读词再体会一下。这些意象带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呢?生:寂寞,孤单。师:李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秋天”似乎不用解释了,它似乎常给人一种萧瑟悲伤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