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猪头”的“智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9048252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猪头”的“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6--“猪头”的“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6--“猪头”的“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6--“猪头”的“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6--“猪头”的“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猪头”的“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猪头”的“智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猪头”的“智慧”襄阳四中 李光成标题很“萌”。2011年10月5日,学校进行小班教学探索实验,组建钱学森理科实验班(学生戏称学钱班“学前班”)和诸葛亮人文实验班(学生戏称诸班“猪班”)。我因为给人以“老谋深算”的印象而被任命为诸班班主任,人称诸头、“猪头”。我虽非猪头,却也不敢奢谈智慧。一切成绩和遗憾都属于襄阳四中2012届诸葛亮人文实验班群体,因此,请允许我在下面的行文中使用“我们”,而不用“我”。这个班很特殊,一切做法都是在探索,因此,下面的一切都不具有推广价值,能引起老师们的思考也不枉我“挖空心思”。状元不是撞出来的2012年高考,我班吴戴维同学以658分成为全省文科状元。包括我自己在

2、内的很多人都存在一个疑问:这个状元是不是撞出来的?实际上,真正让我为之自豪的并不是状元,而是诸葛亮人文实验班全部26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裸分)2名同学全省前3名;进入北大、清华录取线的5人,13名同学进入全省前100名;26名同学全部超过600分。文科综合最高分251分,240分以上5人;230分以上12人;220分以上19人。在这样一个优秀群体的基础上,这个省状元,应该不是撞出来的。我们的做法是:一、根据高考的基本形势和高三备考的基本规律,结合诸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后8个月中,我将诸班的教学实践明确分为两个阶段:(一)2011年10月2012年3月基本处于新课和第一轮复习阶段,对

3、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突出两个字“悟”、“谨”。“悟”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2、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3、举一反三,总结规律。灵活地、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目设置的问题。“谨”也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知识掌握层面,务求准确,杜绝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提倡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2、在思维的层面,努力改变思维的随意性。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做到思维严密、层次清晰。3、在做题的层面,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胆大心细,减少失误。 “悟”、“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谨”必须贯穿于“悟”的全部,

4、而没有“悟”的“谨”,只能使知识失去灵性、使学生失去创造力。但在实践中,同时做到“悟”与“谨”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因为“悟”要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起来,鼓励学生思考。而“谨”又要求学生“静”下去,循规蹈矩。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教学艺术。我们在准确讲授知识、解释概念的同时,还应该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引导、激励学生思考,尽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智慧之门只能用智慧开启。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必须要求他们小心求证。不能求证的质疑只能是“疑”。我们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的解题过程会不时蹦出思想的火花,此时我们应该赞赏,应该鼓励。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问题,无论是知识、是

5、思维还是格式,都必须进行校正。我们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安排大量的自习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领悟、探索。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悟出东西要比我们教授他们的印象深刻的多、影响也深刻得多。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诸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辩论等思维的拓展训练。鼓励学生间相互质疑与严密思辨。教师的总结与点评要兼顾“悟”、“谨”。(韩国无需证明自己被欺负)我们可以精选好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1%的“民有、民治、民享”、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像阿甘一样奔跑、宗教、科学与玄学浅谈、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我们还可以我们千万不能疏忽了对任何一

6、个(哪怕是极微小的)亮点进行鼓励(甚至奖励)。优秀试卷展览必不可少。将做得好的同学名字说出来或贴出来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进取激情。(二)2012年3月6月为综合复习和临考调整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也在两个方面 “知识整合,过程打磨”、“欣赏自我,超越自我”。“知识整合,过程打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各学科都进入知识整合阶段。因学科差异很大,其他学科我不了解,不能瞎说;历史学科放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不再赘述。提醒学生认真领悟,努力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有机的知识网络体系。打磨过程主要在知识的运用环节(具体讲就是考试做题)。在训练过程中严格要求,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一个

7、一个矫正。要求学生在包括做题的步骤、格式、书写等必须做到严格规范。此处无新意,关键在于过程的严谨和高效。因为本班学生人数少,在这方面可以进行更加具体的指导和督促,效果似乎更好一些。为了使这一打磨过程尽可能细致,更为了让学生保持对题目的“感觉”,我们将考试一直持续到6月4日。最后一个月学校停止大型考试后,诸班自行组织各科考试,一直持续到6月4日。各科老师协调一致,灵活而准确地把握试题的类型和难度、阅卷的宽严尺度、分数和名次是否公布。通过考试,我们实现了三方面的目标:尽可能将学生与高考在知识、能力、心理、技巧等方面的磨合推向极致;保持了学生做题的感觉;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与无助,提高学习效率。“欣

8、赏自我,超越自我”。有人说“高考成绩是六分靠能力、三分靠心理、一分靠运气”,我深以为然。最后阶段学生心理调整是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而调整学生心理不能一味靠“哄”、“骗”,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高考。建立在此基础上自信才是理性的、牢固的。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目标。全班26个同学,10多名同学目标是清华北大,但清华北大每年在湖北省招收文科生20多人。要使每个学生相信自己是很棒的,即使上不了北大清华,前途依然不可限量。正确认识高考。不仅让学生明白: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步,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只需、也只能走好每一步;更要让学生熟悉高考到底考什么?学生对高考建立正确的心理预期,确定有效的应

9、对策略。老师们都做了很多,也做得很好。我想把我跟学生开的一个玩笑奉献给大家,博大家一乐:二、学科教学管理:历史学科高考决胜军规为确保高考取得决定性胜利,特制订以下规则:第一条:你必须无条件遵守所有规则。第二条:你必须牢牢记住你在考历史。历史学是研究已经发生的人和事,你做出的任何判断都必须有确实的史实依据(或根据材料、或根据教材),绝对不允许主观臆断;你的任何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之上,缺乏史实的空洞言论不具有任何价值。第三条:命题人给你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是特定的(或根据材料解题、或根据所学知识作答;或分析、或概括、或比较、或评价;或原因、或特点、或影响),不得有任何违背。第四条:你必须忠实

10、于命题人向你提供的任何材料,不管材料中的情景或结论在你看来是多么的荒诞不经(除非我要求你指出材料中的错误)。第五条:命题人向你提供的材料信息是完整的,首先,你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材料,决不允许断章取义;其次,你必须最大限度地获取并运用信息。信息提取的数量绝对影响你答题的质量,甚至决定你的答案是否正确。其中,时间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第六条:你必须相信高考试题设置的情境对你是完全陌生的,但解题所需的知识你绝对学过;解题所需的能力你也完全具备。关键在于你能否调动它们。你必须将材料信息与你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七条:你必须严格遵循思维(解题)的套路,做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史论结合。第八条:关键词直

11、接决定你能否得分。准确运用专业术语最能体现你的专业素养。第九条:答案务求精练。对概念和术语的解释绝对多余;史实点到为止;使用概括性语言答题。第十条:同样的文字表述,能否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最后的得分会完全不同。第十一条:你必须相信鄂省其他文科考生的题目和你的完全一样,而你是最棒的。胜利一定属于你!高考到底是考什么的高考考什么?总结高考试题的文章汗牛充栋。我体会最深是高考试题的以下两个特点:一、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以教材主干知识为载体,重点考察学生的学科能力。今年历史试题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加强,高考注重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

12、认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试题涉及汉朝中央集权、宋朝思想文化背景、明后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王阳明心学、清朝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古代变法、实业救国思想、中共思想、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冲击反应”模式、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道光帝禁烟、罗马法、战后世界经济、工业革命、一战后对德政策等,均系教材主干知识。情景材料涉及的知识点对学生并不陌生,但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信息的准确、完整提取却不那么容易,尤其是选项设计非常巧妙,学生做出决断非常困难。由此实现全面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13、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目标。二、历史题目比较开放,而且试题的生活化倾向明显。 试题的选材非常开放,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神话故事信手拈来,清新别致,不拘泥于教材。答案的设置也相当开放。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情景设置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第25题把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引入试题,令人耳目一新。第40题围绕每个学生都熟悉的交通信号灯变革

14、组题设问,时间跨度百年以上,涉及三次科技革命,不仅考查到了科技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考查了科技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关系,还涉及到当今交通领域问题的时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人,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小视角,大视野”(尤其是通过利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小问题考查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应对高考,关键在于必须解决下面几个问题:(一)历史知识的记忆应该到什么尺度?知识的学习首先是记忆与积累。但高考越来越淡化对再认与再现能力的考查(当然,任何能力都应该建立在知识再认再现的基础之上),加之目前教材版本众多,教材之间差别很大。高考命题基本脱离中学教材。由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将学

15、生从已不堪重负的记忆史实中解放出来,重点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1)记忆主干知识,淡化对边角知识的死记硬背。知识是有生命的,很多知识实际上已经死亡(或已丧失了生命力)。至于主干知识与边角知识的界定就要看老师们的经验和智慧。(2)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记忆,除专业术语和固定表述外,不要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不同教材对同一内容的表述不同,而且,只有在理解基础上掌握的知识才能稳固,才能被灵活运用。(3)在全景式的历史环境中记忆。让每一个知识点与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厘清他们的关系,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在相互联系中记忆史实不仅容易、牢固,还更容易被唤醒。记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能否准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关键

16、在于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灵活性。而准确度和灵活性又取决于理解和联系。(二)针对现有教材体系与高考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怎样建构知识体系?无论从考纲、课标,还是近几年的考卷,我们都能深刻领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势。这个趋势决定了我们的复习必须是在深刻剖析纵向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线索的综合拓展。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以梳理纵向线索为重点,以发散横向线索为延伸,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纵横结合的学科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尝试:(1)从上新课开始,大胆突破教材体例限制,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历史画面。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其产生社会背景、它的完整内容及其对历史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