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904315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人民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苏州模拟)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男耕女织C刀耕火种 D精耕细作2(2012南京模拟)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3“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4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

2、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5天仙配是中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一段歌词是:“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歌词不能反映()A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B小农经济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D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6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

3、,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7(2012苏北四市联考)“(古代中国)在每一个主要王朝创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黄仁宇:中国社会的特质)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正常赋税征收制度C重建小农经济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8(2012扬州调研)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有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瓷器

4、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9宋代范正敏燂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10(2011北京模拟)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11(2011宁波质检)苏州府志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

5、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结论有()政府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纺织业分工明确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BCD12“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制瓷技术的进步“洋味”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

6、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NBC8C,多治麻丝葛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

7、农经济的突出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封建社会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是怎样的?(4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扶植小农经济政策的原因。(4分)(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6分)14铜与铁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标志,古代中国的冶铸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商朝司母戊大方鼎图二西周乍伯簋(一种盛食物的礼器)材料二在属于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而在属于战国以后的矿井遗址中,有大量铁质工具。普通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材料三昭王(指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曰:“吾闻楚

8、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材料四(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图片,概述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主要特点。(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时期在铜的使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综合材料二、三,概述战国以来铁器应用的基本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是铁器而不是青铜器基本取代了木石农具?(12分)(3)材料四反映出汉代冶铁技术有何新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课时知能训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解析】A、C两项是耕作方式,A项自春秋战国沿用,是主要耕作方式。B

9、、D项是生产模式及其特点。【答案】A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史料所叙述的这种犁的结构特点来看,应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答案】D3【解析】从材料中对“代田法”的描述,可见反映的是精耕细作,容易误选C,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在这些年中,去别的土地耕作,直到这块土地恢复肥力,也叫做轮作)。【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信息上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秦汉时期,联系战国时期郑国渠的修建,秦朝灵渠的开通和汉朝西北地区坎

10、儿井的开凿,可知答案为B。【答案】B5【解析】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B、C、D三项都是自然经济的特点。“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小农经济下农民并不富裕。【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说,如果男耕女织生产活动跟不上的话,天下就要受到影响。即“天下或受其饥矣”“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充分说明了封建自然经济之下男耕女织的重要性。【答案】A7【解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沉重赋税、动荡局势以及王朝更迭而破坏,尤其是在王朝更迭时期,故王朝创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选择C项。【答案】C8【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

11、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唐时,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故A、D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故C不正确。【答案】B9【解析】“木棉”即“棉花”,“吉贝布”反映了棉纺织技术,A项符合题意,B项中的“主业”与史实不符,C项出现于元代后,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10【解析】题干揭示的是对工匠工作的管理制度,可以看出法律规定严苛。B、C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从汉代既已出现。【答案】A11【解析】从“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可以推断苏州城有功能分区,但从材料中看不出政府力量是否参与;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推断出已经存在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鸦片

12、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因此排除。可从材料中看出。【答案】A12【解析】“南海一号”是运输外销瓷器的船只,正确。可从沉船本身研究得出,无法体现,可从瓷器研究得出,出现于明清时期。【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农夫的“耕稼树艺”妇人的“纺绩织NBC8C”等信息可以得出特征。第(2)问需要总结农民一年四季中的繁重劳役。第(3)问需要结合封建统治本身来回答。第(4)问要结合小农经济本身的特征及封建政权的统治需要,应表述准确,逻辑严谨。【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

13、、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赋税过重,徭役频繁,疾病重大,人情往来,水旱灾害,高利贷盘剥。(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兴衰和国家的安危。(4)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培植小农经济;中国古代不断的改朝换代,使得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14【解析】第(1)问仔细观察两幅图片即可回答。第(2)问铁器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原因可以从其蕴藏量、性能、冶炼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概括材料四所反映的冶铁技术在燃料、鼓风设备方面的进步性即可回答其新发展及影响。【答案

14、】(1)特点:生产规模较大,铸造工艺高超;铸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2)变化:应用于生产领域,出现了铜质工具。特点: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军事领域(铁器被制成工具和武器)。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先进的农具,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原因:铜矿有限,青铜器比较贵重;铁矿蕴藏量非常丰富;铁器具有石器、铜器所不具备的优良性能;战国以来铁器冶炼锻造技术发展迅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发展: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出现革命性变化,创制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影响:促进了冶铁业的繁荣,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 5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