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9041420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03.09无人机用于森林防火的项目计划书时间:2021.03.09创作:欧阳法我国森林资源较为贫乏,森林覆盖率约为 13%左 右,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1/6,但森 林大火每年都有发生,如何解决森林防火的问题,又 成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外森林防火中应 用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国内在此方面的应用需 求也日益增加,对森林保护的投入逐渐加大,先后运 用卫星进行资源普查、森林火场监视,而使用无人机 系统对森林火情监测则还是初始阶段。无人机中低空监测系统具有机动快速、使用成本低、维护操作简单等技术特点,具有对地快速实时巡察监测能力,是一种新型的中低空实时电视成像和红外成

2、像快速获取系统。在对车、人无法到达地带的资源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及救援指挥等方面具有其独特2021.03.09 欧阳法创编的优势。林业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巨 大的作用。我国拥有森林面积 1.75 亿公顷,森林蓄 积量为 124.56 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既 是森林资源大国,又是森林火灾多发国家。国家林业 局防火办提供的资料表明,1950 年-2007 年,我国平 均每年发生森林火灾 22566 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近 97.75 万公顷。为扑救林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 财力,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

3、破坏所造 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如何将高科技手段应用到森林资源监测,对火 情早发现、早预报、早扑救,变有灾为无灾、变大灾 为小灾已成为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亟待解 决的重大课题。1、国际常用森林防火技术德国投入使用的 Fire-Watch System 森林火灾自动预警 系统是一种应用数码摄像技术的森林火灾自动预警系 统,它能够及时识别与定位森林火灾,是当前全欧洲 最新的技术。该系统经过了多年的实地试验。2002 年在勃兰登堡州、梅克伦堡-切波莫瑞州与萨克森州 安装了 24套这种摄像系统以及7套第二代Fire-Watch 装置,此后该林区共发生了近120 次森林火灾,没有 一次漏报。F

4、ire-Watch System正常监测半径10公里, 最远可达40 km,安装该系统每套需7.5万欧元。美国利用“大地”卫星在离地面大约 705 公里的轨道 上绕地球运转,探测地面上的高温地区、浓烟地带以 及火灾遗址。美国使用驾驶林火预警飞机进行 24 小 时监测,虽获得了成功,但耗费了巨额资金。加拿大采用从卫星上发射电磁射线检测林区温度,当 检测出林区局部温度上升到150C200C,红外线波 长达3.7 微米时,便是火灾前兆,立即测定具体温 度,采取措施及时防火。同时,加拿大林区采用多架 配备先进的直升飞机轮流监测森林火灾,飞行费每小 时需5000-6000 欧元。2006年10月,美国航

5、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林 业局在加州使用“牵牛星(Altair)”无人机在森林 大火上空进行了两次飞行。使用 NASA 艾姆斯研究 中心提供的红外扫描器查明了主要火灾点,并将数据 发送给地面站,大约每隔 30 分钟就向地面中继传输 火灾图像,几乎实时为消防人员提供了态势感知能 力。此次任务的完成也标志着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首次批准民用无人机在国家空域内执行任 务。国外的技术有的虽然可靠,但需要借助高空卫星,且 施工太复杂;有的技术方案基础实施投资太大,多达 几十万美元,投入成本过高,这些难以满足我国森林 资源监测的实际需要。2、国内林业防火解决方案 本公司森林防火无人机预警系统,以国内

6、价格提供 国际品质的优质、稳定的森林防火系统。 该系统是以森林火情监测为主,将GPS技术、数字图像传输 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中的高科技 产品。该无人机系统有如下特点:1)自主知识产权,价格更便宜。2)数字云台结合GPS,火点精确定位;3)点哪飞哪,具备傻瓜式操作;4)清晰摄像头,清晰成像,实时了解火险数据;5)即时监控,可执行夜航任务;6)无线数字传输,避免野外架线;7)快速转移,可大范围在森林区域进行防火侦察;特别是在森林火灾发生时火场上空能见度极低,即使 是航护飞机能达到火场上空,观察员也无法详细观察 到地面火场情况,而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又存着安全隐 患。无人机能够克服航护飞

7、机的这一不足,通过搭 载摄像设备和影像传输设备,可随时执行火警侦察和 火场探测任务。地面人员通过接收来自无人机的微波 信号,随时掌握火场动态信息。无人机可以全天候地 在空中对林区进行勘查,及时发现火情、报告火场位 置、采取行动将火灾消灭在初期;无人机配备彩色CCD 任务载荷,按预定航迹对林区进行空中巡查。 并将空中巡查获取的图像数据实时传回地面测控站, 地面测控站将实时图像通过网络传给防火值班部门。 对于可疑点或区域,通过遥控指令可改变无人机飞行 航迹及飞行高度进行详查,详查图像通过无线链路实 时传回地面。对已出现火情的地区进行空中火情态势 观察,使灭火指挥部门迅速有效地组织、布署灭火队 伍,

8、提高灭火作战效率,防止救火人员的伤亡。无人机配备彩色 CCD 任务载荷或红外探测任务载荷 可在距地面 800 到 2000 米飞行高度对地面火场进行 实时观察,将获取的图像数据实时传回地面。为地面 消防部门第一时间提供火场地理坐标(经、纬度)、 火场面积、火场边界、火场蔓延趋势等火场态势情 报,使消防部队迅速调配人员进行重点区域灭火工 作,及时通知消防人员撤离危险地区,并根据火场图 像资料为消防人员提供撤离路径。该套系统也可为一线消防队伍配备地面便携式图像接 收设备。无人机获取的空中观察火场图像在机上通过 广播方式向地面发送,一线消防部队可在火场的任何 区域实时接收到态势图像和数据,进一步提高

9、消防部 队的消防效率。对已消灭明火的区域进行空中勘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暗火,有效地防止火灾复燃。依靠空 中火情观察人员的肉眼无法观察到火场暗火的情况。 在过火面积较大时,采用地面人员查找暗火方式,要 使用大量人员且不利于人员安全。无人机配备红外探 测任务设备,在过火地区空中对地面进行红外探测, 红外探测设备可穿透烟雾敏感到地表的温度情况,采 用制冷红外探测任务设备可增加红外探测距离、提高 敏感温度精度。空中无人机使用红外探测任务载荷可 获取火场区域完整的地面温度分布状态图像,火场红 外探测图像实时传回地面。可使消防指挥及时了解灭 火效果,及时调配消防人员对隐患点或区域进行重点 防范消灭暗火。通

10、过安装彩色CCD任务载荷的无人 机对过火地区的空中观测,可获取森林火灾损毁评估 的实时图像,并可对重点区域获取更为详细的图像数 据。可以看出,无人机的应用重点解决在地面巡护无法顾2021.03.09 欧阳法创编及的偏远地区发生林火的早期发现以及对重大森林火 灾现场的各种动态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及时了解,也可 以解决飞机巡护无法夜航、烟雾造成能见度降低无法 飞行等问题。作为现有林业监测手段的有力补充,无 人机显示出其它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林业火灾 的监测、预防、扑救、灾后评估等方面必将得到广泛 的应用。同时,无人机系统也可用于人工增雨,其以使用简 便,机动性好,便于投放,又没有人员安全的风险等

11、特点而见长,因此特别适合森林防火作业中的人工增 雨。无人机共携带 10 枚增雨焰条,通过挂架挂载在 机腹与起落架中间。飞行中点燃某枚焰条由地面遥控 进行控制,并通过遥测信息显示焰条是否已点的状 态。每次可同时根椐情况同时点燃多根发烟管。根据 有人机人工降雨作业投放碘化银数量与作业区域的关 系,10 枚增雨焰条的碘化银含量即可满足 100 平方 公里的人工降雨作业区域要求。当前我国的火情望、 监测体系不健全,火场通信联络不畅,防火道网密度 过低,森林航空消防覆盖面不广,机源紧缺,缺乏夜 航和低能见度条件的飞行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 需要。而无人机具有续航时间长、影像实时传输、高 危地区探测,成

12、本低、机动灵活等特点,对气象的要 求低,且没有机场、飞行员及飞机保养等费用的支 出,使用维护成本远远低于有人机。无人机作为当前 林火监测手段的有力补充,能够在森林防火和森林消 防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无人机在林业中的应 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形成规模,随着无人机在林 业不同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将为我国林业特别是森 林防火工作,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北京超翼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森林防火 预警系统”避免了原始人工了望观察火情的局限,实 现了林区管理数字化、科学化,大大减少了林业部门 的费用支出和管理成本,提高了林区企业的效应。在 监控森林火情的同时,还可以对森林资源、生态环 境、森林病虫害及野生动物等进行有效监控。北京超翼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时间:2021.03.09创作:欧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