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98679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2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 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二中

2、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考点一先秦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原始社会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商、西周时期(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2)内外服制度:商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商王对外服(附属国)控制力有限;(3)分封制与宗法制:出现于商朝,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3、;(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5)世卿世禄制: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强调出身和门第高低;(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战国时期(1)列国纷争: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西周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深化提升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多元性(1)从文化遗址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2)从文化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

4、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为北粟南稻。(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2.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五大作用(1)控制地方: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周朝通过分封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天下共主”:通过分封,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文化传

5、播: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推动了各地区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4)经济发展:分封制加速了周朝经济的发展。(5)威胁中央: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对周王室造成威胁。历史概念国人问政,原始民主遗存、宗法制、分封制【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后期周都镐京的国人发动的驱逐周厉王的武装暴动。周厉王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引起社会上下一片反对。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厉王被逐,国人暴动导致“共和行政”的出现,朝政由召公和周公共管,一说由共伯和摄行王政。国人暴动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原始民主遗存】原始民主传

6、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分封制】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薄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 【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基

7、础,两者相辅相成。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考点二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原则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西汉(发展)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

8、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宋元(加强)(1)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2)元代: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明清(强化)(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深化提升1汉代政治发展的特征(1)统治集团更新“布衣将相之局”形成。刘邦及其开国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在汉初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士人政府出现。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和旨

9、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学制度(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使“士人政府”的新局面最终形成。(2)世家大族崛起。察举制的实行,使选官标准逐步从品德才能变为门第族望,大族大姓左右社会舆论,操纵选官,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3)外戚干政。这是汉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汉代对外戚的重用,以及皇帝年幼即位,导致汉代外戚干政现象。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

10、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与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既对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3明代国家治理制度设计抓行政罢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掌军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掌军旅之事,但无选任升迁军官和调动军队之权,兵部有人事、调遣和发布命令之权强监察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其职权,与六部权力并重。于六部之外设六科给事中,直接对皇帝负责,一方面协助皇帝监督六部,另一方面防止御史权力过大用特务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从事侦察、逮捕、审问、判刑等

11、活动,称为“诏狱”设内阁(1)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权限: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作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设三司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互不统属,对中央负责历史概念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是中央最高政务机构;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

12、政、刑法、工程营造等各方面事务。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的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对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分散相权是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点三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基层组织时期地方行政体制基层组织周朝(1)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秦汉时期县下设乡、里,后代基本沿袭乡里制度汉朝(1)汉初实行郡县

13、与郡国并行制,后导致七国叛乱;(2)汉武帝时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唐(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唐中期后,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宋朝(1)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负责监督;(2)将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除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从而形成路、府、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

1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明初,废行省,设三司;明清时期,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实行里甲制,设甲长、里长深化提升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削弱诸侯势力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则异曲同工。在一系列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基本解除。(2)打击地方豪侠豪强和游侠的不法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稳定。汉武帝一方面对地方豪侠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

15、围;另一方面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很多豪强、游侠遭到夷灭之祸,其势力大为削弱。(3)设刺史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后来于近京畿七郡置司隶校尉,职权与各州部刺史相当。这样以14个监察区监督百余郡国,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4)加强中央军力汉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人,皆为常备兵。后来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这样就建立起一支人数相当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居重驭轻,对地方的控制更有保障。2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后期,中央集权制度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变革,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视频课件/素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