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在几何形体中应用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97052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尝试教学法在几何形体中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尝试教学法在几何形体中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尝试教学法在几何形体中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尝试教学法在几何形体中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尝试教学法在几何形体中应用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讲,就是一个设疑释疑的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的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要完成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这一学习过程,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学习和发展、理解、掌握知识,做到教师、学生和知识三位一体。一、通过尝试操作,使学生理解概念人所共知,数学中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则尤为困难。我在教学“体积”概念时,除让学生看书上的图、自学课本外,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理解“体积”概念。我上课伊始

2、,让学生拿出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里面装上同样多的水,然后让学生把长方体铁块放进其中一只杯子里,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面升高了;又问:是不是杯子里的水多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回答:是放的铁块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此时,我又让学生把一个正方体铁块放进另一个杯子,问:这次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放进正方体铁块后,水面也升高了,而且超过第一个杯子。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物体比第一个大。学生有了以上的感性认识,说明物体不仅要占据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还有大小呢。到此时,再出示课本中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这样,通过操作、直观、形象、生动地教学实

3、例,深入浅出、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二、通过尝试操作,使学生理解公式来源我在教学长方体体积的公式时,让学生分组作了如下的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很快就拼出了七种拼法。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标明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把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乘起来,看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推理,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体的长、宽、高连乘的积与体积的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推理,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要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长、宽、高这三个量,还

4、牢固地掌握了其计算方法。三、通过尝试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指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将学生说出表面积的意义,然后出示尝试题,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结合长方体学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怎样计算,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并进行尝试练习,最后在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学生操作,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教学,使我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高,而且学得好、记得牢,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的教学方法,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乐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