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96811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新的环境,新的朋友,新的起点,新的目标。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吧!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乘除法计算技巧,祝大家学习愉快。一、知识点概述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日益感受到它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巨大优越性。但是人们同时也发现,在解决一些有规律的计算问题时,人脑如果能熟练地运用运算技巧的话,能比电脑更迅捷地得出计算结果。同学们一定希望自己在计算时也能做到正确、迅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们要熟练地掌握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其次,要注意观察题目的特点,选用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二、重点知识归纳

2、及讲解。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向同学们介绍常见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技巧。1、用分解的方法,将一个数适当地分解为n个数,运用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凑整进行简算。2、运用乘、除法的性质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1)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再除以第三个数,等于第一个数除以二、三两个数的积;也等于第一个数除以第三个数的商,再除以第二个数。即a×b÷c=a÷c×b=b÷c×a(2)两个数的积除以第三个数,等于用任意一个乘数除以第三个数,再与另一个乘数相乘。3、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

3、数(零除外),商不变。4、运用积不变的性质: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题目来进行分析和解答。三、难点知识剖析。例1、计算:17.48×37-174.8×1.9+17.48×82分析:把174.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把1.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数的乘积不变。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来简算。解:17.48×37-174.8×1.9+17.48×82=17.48×37-17.48×19+17.48×82=17.48×(37-19+

4、82)=17.48×100=1748例2、计算13.5×9.9+6.5×10.1分析:用“凑整数”的思想,即把要处理的数凑成整十、整百等,便于计算。解:13.5×9.9+6.5×10.1=13.5×(10-0.1)+6.5×(10+0.1)=13.5×10-13.5× 0.1+6.5×10+6.5×0.1=135-1.35+65+0.65=(135+65)-(1.35-0.65)=200-0.7=199.3例3、计算172.4×6.2+2724&tim

5、es;0.38分析:根据题中数字构成的特点,将2724拆成(1724+1000),再按积不变的规律,利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解:172.4×6.2+2724×0.38=172.4×6.2+(1724+1000)×0.38=172.4×6.2+1724×0.38+1000×0.38=172.4×6.2+172.4×3.8+380=172.4×(6.2+3.8)+380=172.4×10+380=1724+380=2104例4、5.25÷13.125&

6、divide;4×85.2分析:仔细观察这一道题13.125与4的乘积等于52.5.只要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可以使运算变得简单方便。解:5.25÷13.125÷4×85.2=5.25÷(13.125×4)×85.2=5.25÷52.5×85.2=0.1×85.2=8.52例5、(4.8×7.5×8.1)÷(2.4×2.5×2.7)分析: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 10&t

7、imes;10倍,变成整数除法后,然后再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若干倍,进行简算。也可以利用除法性质,改变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进行简算。解法一:(4.8×7.5×8.1)÷(2.4×2.5×2.7)=(48×75×81)÷(24×25×27)=(12×4×25×3×81)÷(6×4×25×3×9)=(12×100×3×81)&div

8、ide;(6×100×3×9)=(12×81)÷(6×9)=(2×6×9×9)÷(6×9)=2×9=18解法二:(4.8×7.5×8.1)÷(2.4×2.5×2.7)=4.8×7.5×8.1÷2.4÷2.5÷2.7=(4.8÷2.4)×(7.5÷2.5)×(8.1&div

9、ide;2.7)=2×3×3=18例6、巧算:(702-213-414)÷3分析:利用“两个数的和(差)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除这两个数(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再求两个商的和(差)”进行简算。解:(702-213-414)÷3=702÷3-213÷3-414÷3=234-71-138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

10、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

11、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5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