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966755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笔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个方面。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为:刺激反应/这是早期行为主义也称为“古典行为主义”。美国斯金纳新行为主义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2、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1)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2)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3)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2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

3、学习心理;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3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4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章心理发展包含认知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差异。在心理学中,发展是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心理发展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心理发展内容:认知过程发展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

4、要求并作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为“社会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关注人格发展。伊底本我(更关注)-自我-超我心理性欲发展的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重视社会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知发展学派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和平衡。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的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示中去;顺应是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信息。平衡包括同化和顺应过程的平衡。成熟、物理经验和数理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构成了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因素。个体认知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

5、运动阶段(认知的发生时期,认知发展依靠动作来完成)、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瑞杰尔“辩证思维”15岁之后个体认知发展表现出来越来越明显的辩证特征。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斯基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以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人的发展历程:5个阶段 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青少年期是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11、1217、18岁青少年早期(青春期)初中阶段-出现新的自我中心;青少年中期高中阶段;青少年晚期大学阶段-自我同一性开始确立佩里大学生认知发展三段论:二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约定性阶段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 在形式逻

6、辑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2 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社会性人格:气质、性格 气质具天赋性、没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构成,受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埃里克森: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建立统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扩散。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指一个人对其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他对个体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哥德曼青少年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

7、社会比较、亲密。第三章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逐渐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包括人格、能力、学习风格、性别等;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了一个人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殊感的身心组织。包含气质和性格两方面。气质是人的脾气、秉性、性情,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特点: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

8、气质具独特性和稳定性。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的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从性格的整体表现看,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追求什么、拒绝什么的活动动机和目的上,而且也表现在怎样做、怎样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的、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或理想的活动方式上。性格与其他人性品质不同,它是由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映个体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性格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大学生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独立型多于顺从型/能力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能力由

9、智力、知识与技能、实践三要素构成。其中智力是个体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与技能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实践是指个体运用自己的智力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通过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智力)和实践能力和特殊能力(个人完成特殊活动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大学生应具有: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智利三元理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他把智利成分分为元成分、执行成分、知识获得成分;美 推孟 智商(IQ)表示智力的高低。比率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美 韦克斯勒 离差智商 平均分标准差 IQ=

10、100=15(X-X)/s能力的类型差异: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大学生智利水平的学科差异不体现在一般智力上,而体现为特殊智力。即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智力发展整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智利的各要素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智力高低没有差别,在智商类型上存在差异。谭顶良对学习风格下的定义: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构成要素:环境类要素、 情绪类要素、社会性要素、生理性要素;场独立型: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非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11、场依存型:较多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焦虑:个体在一定压力情境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认知风格独立于智力。学习风格的形成受智力水平的直接影响。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有3个普遍特点:两性平均智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两性在智力发展上存在年龄差异。两性在智利分布上存在差异。男性智力分布的范围较广,即在智力两极(偏高和偏低)的人数多于女性;女性的智力分布多集中于中间部分(中等智力);第四章社会心理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

12、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教师角色形成的3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有了教育实践经验后),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职业素质,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特殊群体教师,为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内在条件。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自然素质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健康身体、充沛精力及足以完成教育任务的活力;社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的、精神上的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现代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国外大致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观念和教师的能力四个方面。教师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

13、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知识水平(学科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一般教学能力、人格素质特征、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职业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的流失、旷课和怠工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专长的老师,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敏锐洞察力的教师。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概述第一节 人类学习概述一、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身后中获得经验,并有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

14、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不是本能行为,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外显行为变化和内隐行为变化(内部过程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是学习。二、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的特点: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动物只有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2、从功利和动力上看,动物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学习还包括改造环境;动物学习以满足生理需要为动力,人类学习还要满足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3、从能动上看,动物学习是被动消极适应过程,人类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特点:1、在教师辅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

15、动,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3、是为将来工作做准备,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4、不仅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品德,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三、学习的分类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分为: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教育领域。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四、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第二节 学习理论(联结理论和认知理论)一、 联结理论1、把刺激反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2、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在于研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有“尝试错误说”。提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班杜拉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观察学习模式。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