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曹刿论战》.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964619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曹刿论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曹刿论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曹刿论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曹刿论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曹刿论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曹刿论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曹刿论战》.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本节课题21曹刿论战教学内容曹刿论战教具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情感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过程个人改进意见或建议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导语设计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

2、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

3、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

4、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

5、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小黑板显示重点字:刿 鄙 孚 间 靡 轼2学生齐读课文重点字的读音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找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四、研习课文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找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实

6、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 ,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

7、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

8、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6、研读课文第三段。(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2)找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3)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五、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

9、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

10、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八、

11、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教学反思:曹刿论战问题导读生成单班级 姓名 组名 组训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5战于长勺_公将鼓之_公将驰之_遂逐齐师_6小惠未徧( )小信未孚(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 )7既克,公问其故()()8彼竭我盈()9忠之属也( )10何以战()11弗敢专也()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翻译: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翻译: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12、情。翻译: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9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翻译:曹刿论战问题导读生成单班级 姓名 组名 组训三简答题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8曹刿认为

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9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答:1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13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答:14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