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途径 绍兴县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虞青 摘要: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但并非所有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情景应具有真实性、发展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本文试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从教师如何面向学生提问,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等方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关键词: 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有效性一、 引言当新课程改革声势浩大展开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什么有些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什么浮华落尽,涛声依旧?其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在于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反思:我
2、们的数学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思考: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有效的教与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因此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入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
3、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呈现形式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教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师应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资料、动手实践等方法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形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兴趣。由此可见,问题情境是数学有效学习中的关键环节,问题情境设计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那么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既有利于学生的探究,
4、又可取得教学的实效呢?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2.1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创设“焦点型”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及重点、难点设疑。例如在“逆命题与逆定理”一节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是不是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2)是不是每个真命题的逆命题都是真命题?(3)是不是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作答,领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从而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又如提问“用一条直线截去长方形的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很多同学都开始以为“4-1=3”,还剩3个角,这时教师追问:“是吗?”。有学生会犹豫着回答: “难道是5个?”,老师笑
5、一笑:“不一定”,“为什么?”学生急切地问。学生一旦在认识上产生了矛盾,就有一种希望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正是这种需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大胆质疑。接着老师提出让同学们动手操作求解,同学们有的拿出纸,有的拿出笔,有的拿出剪刀,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动脑,很快得出了结论:长方形剪去一个角会出现三种情况,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五边形。老师紧接着可以追问:要是把长方形换成长方体,用一个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个角,情况又会如何呢?学生已经从刚才的平面图形中受到了启发,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就慢慢形成。2.2 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举一反三”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
6、题情境不仅应当是“标准的”,即具有典型的模式,为吸收或同化其他学习材料提供理想的框架,有利于学生对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且还应当具有“变式”性,即问题情境的形式和叙述可以不断变化,而本质属性保持不变。例如在中点四边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向学生设置以下问题(1)当外部四边形是一般四边形时,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形状?(2)当外部四边形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又发生了什么变化?(3)你能得出哪些有趣的结论?这一情境虽难,但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了非揭开“奥秘”不可的强烈欲望。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深拓广,产生一个个既类似而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
7、在挑战中寻找学习的兴趣,自然会乐于学习,同时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2.3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创设“新颖、奇特”的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奇特而有趣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出发,构建一些让学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问题情境,以趣味性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对数学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概率的意义”一节教学中,一上课,我就一口气问了学生几个问题:(1)老师跑100米只需要2秒钟,你相信吗?(2)明天太阳会从西方升起,你相信吗?(3)在标
8、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度,水就一定沸腾吗?(4)下次数学考试,小楠一定会考100分吗?这些问题就如同小石头一样,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学生们立刻就开嘴八舌讨论开了,于是便很自然地引出了三个基本概念: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讲完以后再让学生举几个例子,他们已经得心应手了,在笑声中把概念理解得很透彻了。2.4注重问题的有序性和阶梯性,创设“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的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因此教师的设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提出的问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刚好摘到桃子,这样
9、才能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教“完全平方和公式”这一节时,若直接给出(a+b)2=a2+2ab+b2,学生会觉得十分突兀难以接受,即使利用多项式乘法,将公式变形为(a+b)2=(a+b) (a+b),学生对结果仍是印象模糊,这时可设置如下问题:(1)你会计算下图的面积吗。(2)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b (3)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a a b 学生开始必定十分惊奇,怎么讲解完全平方公式变成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带着疑问他们动手计算了,在完成了第二个问题后,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便欣然接受了这个新公式,可谓事半功倍。三、创设有效问
10、题情境的具体形式我们知道,数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的新知识,与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及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到学生间学习的差异性,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问题情景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他们能尽快进入情景。具体操作时,可以使用以下一
11、些形式。 3.1引发式教师可通过实验、教具和多媒体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或由旧知识的探索、发现、拓展引出新问题,或由有趣故事展开,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这样学生就亲自参与了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如在“圆”的数学中,请同学做实验,用图钉按住绳子的一端,将其固定,另一端系上粉笔,绕固定一端转一圈,画出图形,画好以后请这个同学说说他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这个同学说出了以下结论:在画的过程中,无论粉笔画到哪儿,它与图钉固定点的距离始终不变;转360度,这个图形可以完整地连接起来。再转下去就是重复了,这样不但引出了圆的定义,而且连其特性也一清二楚了。3.2类比式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例
12、,设计以下问题与数轴作类比,供同学探究:(1) 如何在数轴上找到表示“3”这个数的点?(2) 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如果票上写的是“第二排”,你能不能在电影院找到属于你的座位?(3) 如果票上写的是“第二排第10座”,能找到座位吗?(4) 怎样来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随着学生在课上探究的不断深入,师生构建起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结构,在这里类比给学生提供概念的情境。3.3猜测证明式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事实上数学及其他科学的发展渊源之一就是猜测的假说。数学课中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问题的条件与结论、拓展的走向、解法的思路作出猜想,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从而培养自觉的独
13、创意识。例如这样一个思考题:用过圆台高线的中点,平行与两高的平面截圆台,得到的截面是什么圆形?它的面积与两个两底面面积之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大多数学生很快能够用一个具体的圆台来计算出来,但对于“为什么”如何回答,就有一定的困难了。此时有学生提出:用梯形中位线试试看,这一试结果就试出来了。四、走出问题情境创设的无效误区在创新性、有效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有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那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尽
14、量避免走进一些误区。4.1浮于表面的问题情境 情境创设要走出大背景小数学的表面化误区,有的教师一节课设置多个情境,数学本质信息不能被充分挖掘。例如一位老师在图形的轴对称性内容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了大量的实物图片,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是却没有对其中所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做具体的分析,泛泛而谈,使得一些学生一堂课下来,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一知半解。一旦所创设的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4.2“视觉体验”多了,“行为体验”少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内容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先拉抻长方形、正方形,结果长方形、正方形都变形了。再拉抻三角形,却很稳固没有变形。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我们常说:“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做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完成,干吗非要搬到荧幕上,要知道亲自动手的体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任何的数学课堂,都应牢记一点: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要尽量让学生做。多媒体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宜过分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