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形状说课稿.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952479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折形状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折形状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折形状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折形状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折形状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形状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折形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二、备课思路研究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重组处理,将开头的认识四种基本形状没有单独拿出来教,而是渗透到活动中,把重点放在了探究纸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这是总的一个想法,具体分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我是按照一节常

2、态课来准备的,前天晚上才开始看教材、教参,昨天晚上才把教案拿出来。学生进教室之前都不知道上什么内容,也没有准备课件,不是没有,而是我想平常也没有这个条件去做,干脆就上最朴实的课吧!提供一个最真实、最朴实的课给大家解剖吧!2、教案有两稿。第一稿导入不是用纸托笔,而是托书,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肯定一下想不到把纸折成复杂的形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纸弯曲成拱形,这种想法最接近学生。因此考虑到第二稿的导入,也就是今天的导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3、作为本课得的主体活动,探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先后我有三种想法:第一种是由教师折形状,然后让学生用其进行测试,只要讨论做的注意事项就

3、行了,后来感觉不太妥,似乎是教师拽着学生在走。其实折纸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的过程,它可以比较形状的不同,还能进一步理解什么叫对比实验,很多变量是要控制好的,否则实验就不科学了。于是我想到了第二种做法,没人发一张纸让学生折自己想折的形状,然后引出很多地方都不一样的纸筒拿来比较肯定不公平,接着拿出教师折好的纸筒来测试,后来感觉最终还是教师折好的。最后就改成了今天课上的想法,先让学生讨论折纸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好地诠释了控制变量的概念。但我考虑不足的是,对学生折纸的水平估计过高,在设计之中我是安排指导学生如何折纸的,但后来忘了。如果改进的话,我觉得可以在纸上画好线,再让学生去折,降低难度,可能

4、会更好。4、对于应用这一块,我是在让学生实验完得出结论后,顺势引出一句话:不光纸改变形状能增大承受力,生活中很多材料都能通过改变形状来增大承受力。然后让学生回忆,从课上看,学生理解还是不错的。当然这里还可以深入,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物体,哪里是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的。5、关于鸡蛋壳承受力这一环节,由于出现意外,蛋壳碎了,顺势让学生回家去做,也不失为一种弥补的办法。6、从最后谈收获来看,预期的目标基本上达到了。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我也采取了让学生说失败的教训的方法,也是对他们整个科学素养的教育作实验需要严谨、沉稳、理性。其实一节课所承载的东西很少,关键是长期的教育教学,这节课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

5、三、上完课的想法1、几个细节没有考虑好。(1)、折形状的纸不应该事先放在桌上,学生普遍是手前脑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做而不是思考,所以导致折纸的不成功。(2)、每组只有四本书,不够,应多准备。(3)、纸上应化好线,降低折的难度,以节省时间去高效完成实验探究。2、对结论的看法科学的结论应是:圆筒第一(这没有质疑),六边形第二,四边形第三,三角形第四。课最后只有三组是这样的结论,有三组没做完,有七组结论不对。本来是考虑用电脑来求平均值,但因为没有多媒体所以作罢。每一组的数据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失真,但并不代表整体。因为样本太小,把全班的数据进行整合,结论自然而然得出(后来在办公室算了一下,将做

6、成功的10组数据算的平均值是三角形1.9,四边形2.1,六边形3.6,圆筒形5.6)。教学目标中只要要求知道不同形状承受力不同,也并没有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大小。由于操作的失误导致数据失真,教师如果强行告诉学生科学的结论意义也就不大了,只有让他们重新折纸,重新探究,才能改变他们的看法。折形状教学反思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把纸折成不同形状,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如果把物体的形状改变成三角形、圆柱形、拱形等,都可以增加其承受力。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解决一张纸承受一本科学书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研

7、究的欲望。 在学生产生探究内需的时候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方形、圆柱形、六边形)的纸筒,先预测在竖立的纸筒上可以放多少本书,再实测,从而发现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从而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注意做这个实验时,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建议可以用比较结实的包装纸。教学中还利用看似普通的蛋壳、纸筒支架试验,让学生发现它们的承受力非常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进一步体会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最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物体,明白哪些地方应用了前面所学的科学道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台灯,要求既新颖又坚固而且美观。这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做

8、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和理解科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我只告诉学生研究纸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至于如何实验,纸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又以实验记录的形式提示学生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本课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引起他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承受力大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与物体形状有关问题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折形状的过程中,小组协调,合理分工,动手、动脑,想方法把自己组的形状折好,完成不同形状的承受力大小的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圆柱形的纸筒上竟然能放15本科学书时,都惊奇地叫了起来。使我真切的体会到亲历科学给学生带来的无比魅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提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再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科学课的魅力,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看似平凡,却常常给人以惊喜。科学教师应与学生一样,永葆童心,带着学生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揭开一个又一个秘密,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