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灶港水文资料.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945653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灶港水文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东灶港水文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东灶港水文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东灶港水文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东灶港水文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灶港水文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灶港水文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特征潮位 吕四海洋站水位观测采用岛式验潮井,根据19692001年该站资料统计,潮位特征值见下表:最高高潮位7.68m(1989年10月1日)最低低潮位-0.37m(1989年4月5日)平均高潮位5.14m平均低潮位1.41m最大潮差7.31m最小潮差0.32m平均潮差3.53m平均海平面3.34m涨潮平均历时6小时19分落潮平均历时6小时6分二、泥沙 小庙洪水道内含沙量因潮汐和季节变化而异。大、中潮含沙量大于小潮;冬季含沙量大于夏季。如1981年夏季测量大潮平均含沙量为0.160.36kg/m3,中潮0.090.35kg/m3,小潮0.080.15kg/m3。1988年冬季测量大、中潮含

2、沙量0.560.73kg/m3,小潮0.080.16kg/m3。全年大、中、小潮平均含沙量为0.26kg/m3,悬沙中值粒径0.007mm。断面输沙量计算表明,小庙洪深泓内泥沙向西输送,浅滩水域泥沙向东输送。从季节变化看,夏季泥沙自外海带入吕四近海,冬季泥沙自吕四近海带向外海。但从全年总的沙量平衡计算,每年大约有773万吨泥沙进入吕四近海,这部分泥沙主要淤积在吕四浅滩西部。小庙洪水道与现海堤之间为宽阔的潮间浅滩,各段潮间浅滩的宽度不等,如以理论基面零米起算,启东与海门交界处、大洋港、茅家港和蒿枝港等处分别为3.5km、4.9km、6.5km和4.6km。海门区段的潮间浅滩除海堤前有相当窄的滩面

3、细颗粒沉积外,均由粗粉沙组成,坡度在1左右。潮间浅滩北侧为面积约3.5km2的蛎岈山,该处有大面积的寄生牡蛎和埋藏数十米的古牡蛎礁体,发育较好的礁体高33.5m,高程可达平均高潮位附近。有鲜活牡蛎附生的礁体面积仅占整个礁区的21,并主要分布于东部和西部高程相对较大的区域。三、出海航道海门岸段蛎岈山北侧出海航道自蛎岈山北侧深槽,分别经小庙洪中段主槽和南水道深槽。三条深槽之间除分别有300m和800m区段10m线尚未贯通外,其余水深均在10m以上。其出海航道自然水深与口门段大唐吕四港电厂的航道一致,据2006年3月实测,航道沿程最浅点8.4m。据小庙洪水道乘潮水位累积频率分析,乘潮2小时保证率90

4、的乘潮水位为4.06m。小庙洪水道乘潮水位(m)保证率历时1020304050607080901h5.605.345.175.034.894.754.754.384.162h5.375.144.994.864.734.584.424.254.063h5.044.854.714.594.474.354.214.063.894h4.604.454.324.224.134.033.923.803.675h4.093.973.883.803.723.653.563.483.376h3.583.493.423.343.293.243.163.082.99四、 码头港池由于蛎岈山礁盘顶托,六十年代以来蛎岈

5、山北侧前缘即一直存在10m的局部深槽,近十年来,该深槽10m以深和12m以深水域的长度一直大于3km和2km,宽度一直大于500m和400m。2003年以来,此深槽10m以深水域东西长3.2km以上,南北宽500m以上,12m以深水域长2.3km以上,南北宽400m以上。2006年3月实测地形显示,此深槽10m以深水域长3.4km,宽600m,12m以深水域长2.4km,宽500m。五、泊位年作业天数影响码头作业的主要自然要素是:风、雨、雾、浪。针对码头作业要求,确定如下作业标准:风六级;降水中雨;雾:能见度大于1km;浪:横浪H4%1.0m,顺浪H4%1.2m。吕四海洋站实测资料统计海门区段

6、泊位作业天数为309天。海门区段影响码头作业天数风降水雾波浪要素重叠总计平均1979年15.525.57.2521.7518.2551.7555.41980年10.2542.53.012.08.7559六、自然条件分析一、气候条件编号项目数值及单位1气温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温度38.5极端最低温度-102风速年平均风速3.7m/s3气压年平均大气压101.5kPa4空气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26%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85%最低月平均相对湿度76%5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1045.3mm日最大降水量314mm(1960.8.4)月最大降水量429.5mm(1980.8)滨海新区气候条件优越,区内总

7、体温暖湿润,雨量丰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绵绵,冬季多雾的特点。区内全年平均气温14.9oC,最高气温38.5oC,最低气温-10oC,四季月平均温差较大,日温差较小,最大差10oC,最小差5oC,出现日数平均为4.8d,地区降雨七成集中在5-9月份。其主要气象气候特征见表3-1。二、植被与生物多样性项目地区属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由于农业历史悠久,天然植被很少,主要为农作物和人工植被。种植业以粮(麦子、水稻)、油、棉等作物为主,还有蔬菜等。畜牧业以养猪、牛、羊、鸡、鸭为主;此外,宅前屋后和道路、河道两旁种植有各种林木和花卉,林业以乔木、灌木等绿化树种为主,本地区无原始森林。三、地理及

8、交通优势距离东灶港5万吨级码头6公里、东灶港万吨级商用港2公里,距离上海燕达总部150公里、约2小时车程,地理位置优越,投资环境和政策条件各方面都比较理想。滨海新区地处沿江与沿海两大开发带的中心位置,北揽黄海、南倚长江、东接吕四港、西接洋口港;隔海与韩国、日本相望,隔江与上海苏南相依, 是苏中、苏北接轨上海的最理想桥头堡,经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 跨江通道: 1、苏通长江大桥,贯通南通、苏州两市,连接江苏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2、崇海长江大桥,崇海长江大桥是沪崇苏大通道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东线的上海长江隧道、上海长江大桥已经于2004年开工建设,崇海长江大桥项目将于2008年底开工建设。3、崇

9、启长江大桥,崇启长江大桥也是沪崇苏大通道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该项目已经立项,已完成开工前期准备工作,距离新区仅有10分钟车程,建成通车后,从新区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仅需1小时。4、沪通铁路穿越海门,并在海门设站,目前已通过立项,将于2008年年底动工兴建,建成后, 从海门站到上海站仅需30分钟。(2) 越江汽渡:1、海太汽渡,海太汽渡(海门太仓)是目前南通地区通往上海最便捷的越江通道,每5分钟即可过渡,过江时间为20-25分钟。2、崇海汽渡,崇海汽渡(海门崇明)位于海门港。通过崇海汽渡可抵达崇明岛。(3) 公路:1、建设中的扬启高速公路在东灶港滨海新区主干道西侧设有互通出口;2、省道335线、22

10、1线在新区附近穿越。(4) 河运:区内河道纵横交错,水运便捷。通吕运河长28.2公里,通航能力达千吨。四、相对湿度概况据19572002 年资料统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五、降水量概况据19572002 年资料统计得到:年平均降水量 1045.3mm;一日最大降水量 314.0mm(1960 年8 月4 日);平均日降水量25mm日数 10.5d;69 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5.3%。连续降水日数可达l5d。六、雾气概况据19572002 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雾日数为8.4d,以平流雾为主。80%的雾出现在凌晨37 时。雾最长持续时间为27h41min。七、雷暴概况平均每年出现雷暴的

11、日数为23d。八、风况吕四海洋站19682002 年测风资料统计的风况和风玫瑰图见下图3-1所示。本地区夏季以SE 向风为主,冬季以NNW 向风为主;春秋两季多NNE 向和偏西南向风。全年的常风向为ESE 向,频率为11.6;次常风向为N 向,频率为8.9%。强风向NNW 向,最大风速达25m/s。全年出现6 级风的日数平均为21.9d,最多可达70d(1969 年);全年7 级风的日数平均为14.2d,最多可达22d。九、台风据19492005 年的台风资料统计,影响本地区的台风共有124个,平均每年2.2 个,最多的1989 年达7 个,多发生在511 月份。台风影响时的风向多为NESE

12、向,最大风速可达29m/s。以8114号台风(1981 年9 月1 日)危害最严重,曾对渔业、农业和海岸工程造成较大的破坏。地貌条件分析一、区域地质地貌概况园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濒临南黄海。其地貌属于长江冲积平原类型。本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沉陷带苏北坳陷的东部,基岩埋藏较深,第四纪地层发育很厚。区域构造线方向主要为NE 及NW 向。区内断裂较少,主要的断裂为华夏式湖苏断裂(从湖州经苏州至吕四镇东入黄海),其总体走向为4050,第四纪以来未见活动。二、地震概况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说明书(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三、港口作业天数影响泊位作业天数的主要因素为波浪、大风、雷暴、雨和雾等,结合邻近港区已建码头工程不同到港船型的实际运营天数,经综合分析,确定港口年作业天数为310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