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94324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分析题答案-Microsoft-Word-文档(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

2、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2答案要点 (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他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3答案要点 (1)材

3、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

4、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

5、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5答案要点(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2)可能性和现

6、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6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

7、供给转化。(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求索参考资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8、年版。4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重,A物应当先落地,如果把两物捆在一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一方面,因为A+B比A重,它应先于A落

9、地,另一方面A快B慢,B就会减慢A的下落速度,A+B比A后落地。这样,从同一前提出发就推出了截然对立的两种结论。这一矛盾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不能自圆其说。进而,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很光滑的斜面,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金属球滚落,结果还同时落地,这才彻底推翻了流行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专题5点评观点1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明确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观点2是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好方式,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观点3是列宁关于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经典表述。列宁认为,实践

10、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论,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同时列宁指出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承认这一点,就会在无限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真理是一个过程,检验真理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使认识凝固,就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4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的主张把效用等同于真理,以有用与否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实际上把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完全割裂开来,抛弃了真理的客观性。案例1说明,西红柿是否有毒,只有亲身尝一下才能知道。说明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案例2“亚里士多德与自由落体定律”说明,实践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16世纪实验条件的限制,斯台文的实验无法彻

11、底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伽利略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逻辑分析,找出了矛盾,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说明逻辑证明在真理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最终推翻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还是伽利略的科学实验。二、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

12、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2答案要点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3答案要点(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

13、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求索参考资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恩格

14、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二、其他参考书目1陶德麟:认识发生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张尚仁:欧洲认识史概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云南人民出版

15、社2002年版。4邓晓芒:思辨的张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陈晏清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题就是把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案例1介绍了美国的农业政策,给我们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借鉴。案例2强调发展农业必须多渠道增加农业投资,但政府部门的投资为重中之重。案例3说明中国政府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案例4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这一组观点和案例集中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落后,城乡差别大,“三农”问题突出,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改革的政治方向和前途,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中央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农业、农民、农村的方针政策,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理论,也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