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93781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种病虫害防治 (2).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10亿亩次。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标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15%以上,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防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扩大生态治理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二、防控策略针对“两病三虫”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治理和暴发性

2、、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三、防治技术措施(一)防控重点对象重点防控“两病三虫”,即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 不同区域重点防控对象: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局部地区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西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麦蜘蛛,兼顾吸浆虫。西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兼顾赤霉病。 小麦不同生育期重点防控对象:苗期至拔节期重点查治条锈病和麦蜘蛛,挑治麦蚜;穗期华北麦区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重点预防赤霉病和防治麦蚜,西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和麦蚜为主,预防赤霉病,西北麦区以防治

3、条锈病、吸浆虫和麦蚜为主。(二)主要技术措施 小麦条锈病:采取分区治理,重点抓住播前、秋苗和春季三个关键时期,推行生态治理、药剂拌种、抗性品种、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措施。越夏区重点推广退麦改种、铲除自生麦苗、适期晚播、多样性控害等生态治理技术。冬繁区重点做好抗性品种推广,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秋苗和早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策略,封锁发病中心;春季采取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或烯唑醇类药剂按要求的剂量喷雾已发病田,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和感病品种上要视病情进行二次喷药防治。春季流行区穗期结合蚜虫防治,采取“一喷三防”,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或烯

4、唑醇类药剂喷雾防治。小麦赤霉病:托布津、抗锈药的部呈抽穗扬花期喷药预防为主。密切关注天气趋势,西南麦区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遇三天以上连阴雨日,抢晴喷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喷雾,施药3小时内如遇降雨,还需抢晴补喷一次。长江流域麦区如果出现连阴雨天气,小麦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天以上,第一次用药后隔57天还需再用药一次,确保防治效果。麦蚜:各麦区以穗蚜为主,西南麦区兼顾挑治苗蚜。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按要求剂量喷雾防治。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麦

5、蜘蛛: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按要求的剂量喷雾防治,把握好首次用药时间并喷匀打透。吸浆虫:蛹期与成虫期防治相结合。蛹期防治:对每101020cm3虫量2头以上麦田,当幼虫上升到土表化蛹后,选用毒死蜱、甲基异柳磷等按要求的剂量拌细土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或用毒死蜱、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拌细土,均匀撒施于土表,药后浇水可提高药效。成虫期防治:当成虫羽化初期10网复次捕到成虫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

6、,选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乐果等按剂量喷雾;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均匀撒于田间熏蒸。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一)药剂拌种技术播前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药剂、统一技术、统一拌种”,拌种器与人工拌种相结合,群众拌种与专业拌种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药剂拌种技术。(二)“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专业化防治组织带药侦查病情,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和发病田块实施“发现一点、防治一片”。(三)赤霉病预防技术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统一组织喷药预防赤霉病。(四)一喷三防技术当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突出主要病虫、重点田块,在灌浆期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用防治

7、病虫和预防干热风为害,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附件2:201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我国水稻病虫暴发频繁,危害严重,防控压力大,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对确保水稻生产和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水稻病虫害继续呈严重发生态势,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13.9亿亩次。为做好2011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损失,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标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0%以上,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稻田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杜绝使

8、用高毒农药和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品种。 二、防控策略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抓住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做好害虫主害代和病害流行关键期的防控,主推绿色防控技术,注重合理用药,推进专业化防治,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技术措施(一)防治重点区域和对象华南稻区: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双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河南中南部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

9、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黄淮稻区主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为主攻对象。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攻对象。北方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单季稻种植区,以稻瘟病、二化螟和条纹叶枯病为主攻对象。(二)主要技术措施稻飞虱:重点做好水稻生长中后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西南稻区要注重防治水稻前期的迁入代。水稻孕穗前要发挥天敌自然控害和植株补偿作用,减少用药。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防治指标可放宽到百丛虫量1500头

10、以上,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优先选择昆虫生长调节剂等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江南、江淮、环渤海湾稻区做好秧田期、移栽分蘖期的灰飞虱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区,抓好中晚稻药剂浸种或拌种和秧苗期稻飞虱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药,分蘖初期及早防治,预防白背飞虱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纵卷叶螟: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卵期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Bt.等生物农药防治,防治指标百丛50个束尖。螟虫:水稻分蘖期防枯心,破口抽穗期防白穗。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

11、沤田,压低虫源基数。各代蛾期应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卵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应用Bt防治。坚持按防治指标开展化学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株率达到3%、孕穗后期至抽穗期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的稻田,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防治。三化螟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的稻田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防治。稻瘟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做好叶瘟和穗瘟的预防。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避免过量和过迟施用氮肥。早稻和单季稻秧田打好送嫁药,分蘖期田间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实施药剂防治,破口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农药,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纹枯病: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强肥水管理,

12、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好田,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进行药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采取“抓秧田保大田,抓前期保后期”的“治虫防病”策略,做好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稻飞虱的防治。重点抓好药剂拌种或浸种及带药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白背飞虱迁入时,选用速效和持效药剂并配合抗病毒剂防治。华南和长江中游单季稻区,可适当调整栽插期,使水稻感病敏感期避开白背飞虱迁入期。秧田应远离感病早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弃用感病秧苗。常发区增加移栽密度,预留备用秧苗。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本地毒源,并从健丛(株)上掰蘖补苗,重病田应及时翻耕改种。稻曲病:

13、选用抗性品种,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前7-10天施药,如遇适宜发病天气,7天后需要第2次施药。四、专业化防治主推技术(一)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沤,浸没稻桩7-10天,可杀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虫源基数。冬种田在收获后及时耕沤,也有一定灭螟效果。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可杀死90%以上的螟虫。(二)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病害

14、的根本措施。(三)昆虫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高出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集中连片使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四)种子消毒和带药移栽预防病虫技术早稻用咪酰胺浸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用吡虫啉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和稻蓟马。秧苗移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预防或减轻大田病虫的发生为害。双季早稻施用送嫁药,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双季晚稻施用送嫁药,预防稻蓟马、螟虫、稻飞虱及传播的病毒病。(五)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1.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技术。于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Bt防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注意Bt对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2.井蜡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破口抽穗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井蜡质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水稻安全。3.井蜡质芽孢杆菌防治稻曲病技术。于水稻孕穗期破口抽穗前7-10天,施用井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