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1).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931740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教育资源 传统文化是指保存了前人创造的文化并把它传给后代,影响后代的部分。它既包含古代文化,也包含近现代已被社会认同的文化;既包含本土文化,也包含被吸收、消化了的外来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融会了中国大地上的多民族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主体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与各种文化载体处于一种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的境地,并以其超越时代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睿智慧识被社会大众所认可。传统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生硬僵化的木乃伊,而是活的生命存在。一个国家、一

2、个民族其文化有其独特性,但不会是孤立的、终极的。全人类所具有的特性和一致性以及面临基本生存问题的共同性,构成了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界限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基础。近现代以来,随着各民族日益深入和广泛的交往,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认识,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导致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碰撞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把我国的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理性思考,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点,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我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昭示我们: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

3、养分。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和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更多的情况下,又难解难分,不能截然分开,全盘肯定或否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使批判和继承成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关键,这给教育带来深厚的资源和巨大的空间,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分析、思辨、吸收、继承来提升学生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意义不可估量。 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传统文化特有的德育模式可供我们借鉴。从一定意义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

4、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教育认为:“为学”的过程,既要熟读经典,又要修养德行,这种重伦理的价值取向几千年来在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具体体现在“以天下为已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抑制个人主义,协调人际关系,遏制物欲膨胀等有利于国家巩固、社会发展、人民安定的良好文化氛围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不仅富含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而且建立了一个循序渐进、内外一体、行知结合、伦理与政治合一的完整模式,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为中学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

5、教育资料和具体模式。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我国传统文化最有价值之处也许是对人的精神、性灵的重视以及着眼于保持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灵性而对道德修养方法的探索。至于对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的追求,其潜在的人文价值在当代更为突出。人文精神不仅意味着发现人的特性、力量和潜能,还意味着对人的存在和处境的关怀和爱护。前者,使人自信自尊,后者使人理智,人要保持在人作为人所必要的精神维度上,这两种意识都不可缺,正因为如此,在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面对全球生态危机、道德失衡、理想信念、价值体系受到空前挑战的情况,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加强和复归人文精神,这就凸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6、优势。 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新世纪教育的新视角 20世纪是人类自身潜力发挥最为辉煌的百年历史,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进入21世纪,人类在面临新科技革命和全球数字化趋势的同时,也正面临新的人性的挑战,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人的关系上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这势必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的重构。教育必须正面世纪转换的现实,重识到教育所处的背景,选择教育革新之路,迎合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承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教育行为中人文精神的定位、张扬和培养就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亮点。 教育的现状还是不能令人满意,旧有的模式、僵化的观念仍占统治地位。由于理论与实践

7、之间缺少坚实而畅通的桥梁,教育改革虽然有了巨大的成绩,但普通情况下实质的进展不尽如人意,必须关注的有以下几点:其一,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表现为教育越来越趋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注重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道德价值的教育,只注重考试的成绩与名次而忽视了学生终身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教育的主导目标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基本品质的培养,这些品质应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有无限的张力和发展的可能,可持续创造新知识;其二,教育的评价问题。这是教育改革难以深化的顽固防线,一方面拿不出可操作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强化了以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和评价学校“优”、“劣”

8、的根据,其实教育的旨趣应更多地放在过程、方法、思路、批判精神等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有多种能力,他们的区别仅是差异的表现,不能过早地对他们进行终结性、绝对性的评价甚至扩大,否则就会出现许多无法否定的相悖事实。其三,德育工作的苍白无力。德育工作本来应该是生动活泼、五彩缤纷,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始终,应该是成长的喜悦、感悟的乐趣、信念的渴望、追求的祈盼。现在是一方面德育目标的假、大、空,不切实际,违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说教,另一方面德育实施方法的呆板僵化,用知识来灌输,用考试来评定,面对人生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一个人“德”的情感、毅力、意志、信念、伦理却被忽视、被压抑。教师给学生评语中的千

9、人一面,没有个性。再一方面,教育评价方式造成的“晕轮效应”更容易使学生的心理扭曲、目光短浅,追求眼前功利。究其原因,除了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外,教育内部的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与反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互相割裂甚至冲突,就是在人文教育内部也存在着分科分家,强调形式而削弱实质,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内在的启示与感悟。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的需要与争夺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抉择,这样,注重人文精神境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走向融合就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视角。 人文精神不是单一的、凝固的、封闭的概念,它包括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

10、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与高扬,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人文精神是以发展人的潜能,注重人文关怀,提升人的价值和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理解为内容,造成人格完善为终极目的,提倡生命至上和自然至上的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建立新型的共存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对人的生存发展起着定向和定位的作用。 学校教育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相融的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热爱生活,涵养道德,愉悦情调,使学生在情感、智慧、感悟力等方面受到教育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培养技能、开发智力、增强理性、尊重事实、发现规律、培养实证、理性、创新、民主、开放的科学精神,两者的有机整合就是科学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是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是科学精神的体现,科学精神教育则强调人文精神贯穿全过程,也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