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929374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在教育界经过十几年的研讨,对“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这一命题,已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落实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仍然没有受到我们教学实际工作者应有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使用的仍然是“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被动的、受压抑的境地。出现这种教学理论与教

2、学实践相脱离的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如何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的“操作性”研究不够。那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要从思想上纠正、澄清下列一些错误的、模糊的认识认为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中,许多人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便成了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比如制定各种严密的学习管理制度、学习奖惩制度以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实被调动起来了。但我认为,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积极性”

3、,并不等于学生便成了学习的主体;因为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是被动的积极性,是逼出来的积极性,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积极性是短暂的,同时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因为这种积极性是一种“操纵性的”积极性,它一旦失去了“操纵性条件”,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再者,我们所需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种真正的发自内心需要的自愿的积极性;而这种真正的积极性也仅仅是衡量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的标志之一,学生是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还需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等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及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是否真正受到尊重等。所以,学生学习有了积

4、极性,并不等于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那种认为,学生有了“积极性”,学生便成了学习的主体的认识,是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片面的狭隘的认识,这种片面的狭隘的认识,对教学实践也是有害的,它会对教学实际工作者产生误导,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把学生放在被动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想方设法去“控制”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阻碍学生形成真正自愿的积极性,从而阻碍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认为幼小学生不可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在教育实践界,甚至在教育理论界,至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幼儿和小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这一观念不易接受;而对中学生、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

5、习主体,他们则比较容易接受。他们认为幼儿、小学生,他们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他们怎么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呢?!他们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认识当然是错误的,因为“主体”作为认识论中的概念,它相对客体而言,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凡是从事认识活动的正常人,不管其年龄如何(还不能思维的新生儿另论),他们都是认识的主体。不管年龄大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他们都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我们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学影响都要,只有通过学生一定的生理、心理的过程,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为中介,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学生的

6、能力、个性特征。如果我们不承认幼儿、小学生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从小对他们进行一种“非主体性”的教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幼儿,对小学生进行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那么学生从小就会形成一种“非主体性”的学习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其以后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可以说,儿童小时候接受惯了“非主体性”教学,这不但影响其当时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同时,他们所形成的“非主体性”心理特征,也会严重地阻碍着他们以后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所以说,不论是启蒙式的幼儿阶段、小学阶段,还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大学阶段,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把“中

7、”“大”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同时,也要把“幼小”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并且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方面要有总体设计,前后衔接。我们反对,先把儿童“非主体化”,然后待儿童长大后,才对其进行主体性的培养,因为这样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还会毫无效果。仅仅把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许多教育工作者也承认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但他们仅仅把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非常注意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内积极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学习主体性的培养,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主体性(包括积极性、主动性、自

8、觉性、创造性、能动性)是现代人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出发点、归宿,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现代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只重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忽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平时我们一谈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想到的都只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其实这是不全面的。教学的改革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学改革单纯是教师转变观念,没有学生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装的配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不重视学生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装的配合,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改革的“局外人”,这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弱

9、化,也可谓是我们教学改革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这是我们教学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转变,这一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都有离不开学生观念的转变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观念跟不上,他们就很难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每一项教学改革离开了学生的积极投入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发出一种无奈的感叹:不是我观念落后,而是学生自己不想学;学生自己“不想”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实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学生从小在学习方面被动惯了,你一下子让他主动起来确实不易。这一事实也

10、从另一侧面说明从小就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是何等的重要!让其从小就接受“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训练,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事实还说明,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转变学生“被动的”“消极的”学习观念,我们的这一教学改革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改革效果的。教学改革是教师的事,同时也是学生的事,师生都应该以同样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去,这教学改革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这一观念要真正落到实处去,不但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而且也要求我们的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等同于“放羊式”教学,“放任式”管理平时听许多教师一谈到

11、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放羊式”教学和“放任式”管理,即完全让学生自学,完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并且同时对我们倡导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不悄一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对我们倡导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缺乏全面的正确的理解所致;由于没有真正理解“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有背于“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做法,进而导致教学的失败,因而使一部分教师对我们倡导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其实,我们所倡导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要求的,也是符合教学规律要求的,它代表着现代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它的整个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12、;学生的“自学”“自我管理”都有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因此,有些教师担心,提倡学生的“主体性”会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那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学生“自主性”的确立、发展、发挥都离不开我们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放羊”“放任”,那是我们教师的失职,是教师对学生、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决非我们“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二、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些做法抓师生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师生中应大力宣传“主体性教学的思想”,使“主体性教学的思想”正确全面地深入到教师、学生的心中,使教师、学生都懂得这种教学模式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并且让其知道各自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以减

13、少来自师生内心深处的“传统教学观念”对这项教学改革的阻力。可以说,师生双方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关系到这项教学改革的成败。要从小就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幼儿期、学龄初期,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开始这一项工作,因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其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在学习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从而也就越能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从小用通俗而实际的道理、事例,使他们懂得学习是学生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他们为社会、为自己应尽的一份义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掌握本领,提高素质,才能使自己符合社会的要求,成为对社会有用

14、的栋梁之材。使他们深深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师长只能引导、帮助他们,但不可能代替就象吃饭一样;使他们从小便有主人翁感受,从小便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我们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认真负责的责任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检查与反思的习惯。这种主人翁精神,这种对学习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责任感,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学习,甚至对其一生的工作、生活都会大有益处。学生的这种主人翁精神,认真负责的责任感,一定要从小培养,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以后,我们再去矫正,那也将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毫无效果。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使每个学生都能

15、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现在许多教师上课。来来去去都是让那几位“好学生”唱主角,其他的学生只能做“局外人”,每节课只能看教师和那几位“好学生”的“表演”,这种只重视少数而忽视大多数的做法是有背于我们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的原则的,“主体性教学”所倡导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就要尊重每个学生,把每个学生当作有主体性的人来看待;为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求,并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我们反对单纯依靠严厉的纪律制度、奖惩制度来迫使学生学习,因为这样的学

16、习并非真正主体性的学习,并且它还会有许多不良的后果,如使学生把学习当作负担,久而久之逐渐讨厌学习等。3.教学要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给学生以一定的选择的权利,我们的教学要个性化。这方面,我们现在的教学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现在的教学基本上只有“共性”的教学,而没有“个性”的教学。我们的教学应多将一些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点和其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自己个性、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要求由外在强制的力量转化为学生主体能动追求的东西。4.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之以机会,上课不要老是教师“一言堂”,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5.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盲从”的心理。要教好学生,教师要注意树立威信,但是这方面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使学生觉得教师所讲的全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使学生产生“盲从”“依赖”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