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927226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内容及方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沉降观测主要内容及观测方法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运粮河特大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的观测2 运粮河特大桥沉降变形观测2.1 一般要求2.1.1 桥梁墩台基础沉降观测:每个墩台均进行沉降观测。2.1.2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观测:每 30 孔选择 1 孔进行(不足 30 孔应按 30 孔计,另每 300 孔增加 3 孔进行观测)。2.1.3 桥涵主体工程(包括架梁)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 个月;岩石 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 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 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2.2 观测点的布置2.2.1 桥梁墩台基

2、础沉降观测点布置:墩台沉降观测点按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 铁路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施工,承台上 布置两个,墩身上布置两个,共计四个 (目前承台已覆盖,线下部分只需对墩身 部分进行测量,493 座墩身 。2.2.2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观测点布置: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 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共计 6 个,具体见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 客运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标布置参考图,(我部现有 536 孔 梁须进行沉降徐变观测 。2.2.3变形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30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具 体见新建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铁路客运

3、专线沈阳至哈尔滨段施工图桥梁沉降观测 标布置参考图。2.3 观测精度: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电20钢筋锚固砂浆大连观测标-1桩:观测标-3观测标-4观测标截面及基础平墩身侧面2.4观测频次2 . 4 . 1墩、台基础的沉降观测频次见表5. 4 . 1表 5.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 点应移至墩身或 墩顶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

4、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 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 梁,一般不宜少 于2个月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 个 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 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2.4.2 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表 5.4.2。表 5.4.2 梁体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 形桥梁附属设

5、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 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60天1 次/1、3、5 天 后期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 个 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 长期观测4 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3 运粮河特大桥沉降变形测量3.1 一般要求3.1.1 沉降变形观测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客运 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按三等变形测量 等级技术要求建立,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低于士 1mm,读数精 度0.1mm,沉降观测点采用DS05型仪器观测,观测方法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

6、技 术要求施测。3.1.2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埋设在不受施 工干扰的稳定地基内,并进行定期复核、校正。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 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3.1.3 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 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 测条件下工作。3.1.4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 署齐全,并妥善保存。3.1.5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3.2 观

7、测水准基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3.2.1 观测水准基点(基准点)的布设 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 1km 增设水准基点(基准 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原状土层上,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5m,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每个独立的观测网应设置不 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水准基点(基准点)。3.2.2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在沿线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两工作基点间距宜小于100m,工作基点距路基中心的距离应小于100m。观测工作基点必须 布设在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且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采用顶端圆滑的 20mm长60cm钢

8、筋插入基桩中,基桩应埋入当地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5m,采用混 凝土浇注固定,并按顺序编号。3.2.3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 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3.3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3.3.1 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 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监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三等1.00.3 0.6; n 0.8、1 nDS0或DS1型仪器,按暂行规定二等 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n:测站数3.3.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沉降变形

9、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mm)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一等 0.5 0.3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 o.3vn3.3.3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中高程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等级有关指标。其主要技术指标列表如下:等级水准仪的型号视线长度(m)视线高度(下线读数)(m)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累计差(m)基、铺面 读数较差(mm)基、铺 高差较差(mm)往、返较差、符合允许闭合差(mm)一DS050.50.51.50.3 75%式中:s(t): 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4.1

10、.4 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 10mm。4.2 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4.2.1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沉降总量不大于5mm 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4.2.2对于一般的桥梁其墩台工后沉降 20mm,相邻墩台的沉降差 5mm;对于连续梁等特殊结构其相邻墩台均匀沉降差的允许值满足设计允许值。4.2.3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要求:(1) 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 1.05 倍;(2) 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了张拉60天后,跨中徐变上拱:L50m时,不 应大于7mm; L50m时,不应大于L/

11、7000或14 mm。( 3)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计徐变变形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a)(t) 弹性允许式中(8)-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 弹性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允许L 50m 时为 10mm,L50m 时为 L/5000 或 20mm。满足以上条件的桥涵可铺设无砟轨道需要人员:12 人,4 组,水准仪4 台套,每天出具测量资料,观测时间为连续5 个月。吴总: 你好!这两天在外做桥梁荷载试验,今天才看到你的邮件,深表歉意。从你所 列的工作(49

12、3 座墩身沉降、536 孔梁徐变及其他)和要求来看,工作量和难度均 比预期的大。如果不考虑别的因素,仅满足以下要求:12 人,4 组,水准仪 4 台套,每天 出具测量资料,观测时间为连续 5 个月(7-11月)。我们的报价为 56万元,具体 预算如下:(1)人工工资:18万(按3000 元/人月,从给出的工作量来看,这个标准并不高)。 (2)仪器费 16 万(其中新购2 台套13 万,另 2 台租用费 3万)。(3)交通费 3 万(其中路费按每人往返2 次供2.4 万,的士及其他现场交通 0.6 万)(4)现场生活或与办公2万(其中床上用品、雨具、工作鞋等800 元/人计1万, 办公用品 1 万)(5)风险(人身安全、仪器损坏)2万(6)不可预见费2万(7)税费 3万(按 6%计)(8)单位利润与管理费(按 20%计)10 万合计 56 万元。 以上不含房租、测点埋设等,如到测点需要辅助设施,费用另加。 这个报价你们可能很难接受,太少了我们也干不来,请你考虑。 如果不能合作,也请你谅解。顺祝工作顺利、生活愉快!杨吉新 6.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