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技术复习题.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921593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查技术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检查技术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检查技术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检查技术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检查技术复习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检查技术1、ERCP:即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显影术(造影术), 将带有侧视镜头的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经口腔送至十二指肠降段,自十二指肠乳头将带有金属头的尼龙导管送入瓦特氏(Waters)壶腹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使胆管胰管逆行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2、螺距:指X线球管旋转一周(360)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扫描层厚的比值,当螺距为1.0时,得到的图像质量最好。3、病理加权像:在IR序列中,使用短T1、长T2不仅可以很好的显示组织的解剖结果还可以使病变显示为高信号,这种图像称为病理加权像。4、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用于临床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的化学制剂和生物制剂:2、影像锐利度:是指在影像学图

2、像(照片)上,相邻两个组织影像边界的清晰程度。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2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重叠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体素内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 4、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是指在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根据检查器官的血供特点,分别于强化的不同时期,对检查的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完整的容积(螺旋)扫描。6、普通X线检查:是将所检查部位置于X线球管和胶片之间,球管曝光得到X线影像的一种检查方法。7、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被检器官或其周围组织,改变原有的天然对比,来显示影像的一种检查方法。8、 影像对比度:在医学影像照片

3、上,相邻两组织影像密度的差值。 9、CT噪声:CT图像上,密度均匀的组织出现了影像上的参差不齐的现象。 1、简述常规法静脉尿路造影的适应证。 10、感光效应:经过被检部位的不均匀的X线使胶片感光的现象。 11、听眦线:同侧外耳道与眼外眦的连线,为影像学上的颅底基线。12、放射性核素治疗:通过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发射的或射线,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以产生足够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病变组织受到抑制或破坏。13、流空效应:是指MRI检查时,流动质子在成像层面内没有同时受到射频激励脉冲和聚相14、化学位移伪影:由于脂肪中的质子与水中的质子进动频率不等,使得同一体素内彼此相邻的脂肪与

4、水在信号位置上彼此分离,发生像素距离上的移位,称之为化学位移伪影。 15、勾边效应:在反相位图像上,周围富有脂肪组织脏器的边缘会出现一条将脏器轮廓勾勒出来的黑线,称勾边效应。1简述MRI检查时,设备所致的伪影有那些。答:1、设备所致的,有:截断伪影包裹伪影拉链伪影遮蔽伪影交叉激励伪影化学位移伪影;2、病人运动所致的有:相位错位运动伪影流动运动伪影;3、金属所致的有:磁敏感性伪影。2、简述CT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答:CT检查时,需注意:必须注意放射线的防护,要正确合理的应用CT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曝光;增强检查前,必须要做好碘过敏实验;对于危重病人须先稳定病情,待病情稳定后在作CT检查。3、简述C

5、T的检查方法分类。 答:CT检查方法包括:平扫,分为普通扫描和七种特殊扫描; 增强扫描,包括普通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造影CT,包括血管性造影CT和非血管性造影CT。4、简述透视与普通X线摄影的优缺点。 答:透视:优点:可以从多个方位对组织进行动态立体的观察。缺点:影像细节显示不够清晰;不利于防护;不能留下永久记录。普通X线摄影(拍片): 优点:照片空间分辨率高,图像较清晰;身体较厚部位及厚度与密度差异较小的部位病变也易显示;照片可永久记录;病人接受的X线量比透视少。 缺点:一幅照片仅是一瞬间、一个方位组织结构的重叠影像。透视与拍片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

6、情况选用或配合使用(透视下点片)。5、简述优质X线片的条件。 答:一张优质X线照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符合诊断学的要求;较少的影像噪声;适当的影响密度;恰当的影像对比度;良好的影像锐利度。 评分标准:每条1分。6、简述子宫输卵管造影的适应证。 答:子宫输卵管造影既可诊断疾病还可治疗疾病,其适应证有:子宫病变,如炎症、结核、以及肿瘤;子宫输卵管畸形,子宫位置或形态异常;确定输卵管有无阻塞及阻塞原因和位置;各种绝育术后观察输卵管情况 ;治疗输卵管炎造成的轻度粘连,使其再通。7、简述胸部CT扫描的相关要点。(扫描体位、扫描层厚和范围)答:胸部CT扫描的要点:扫描体位:病人仰卧于检查床上,身体位于床正中

7、,双上肢上举,头先进;扫描层面:胸部的CT扫描层面为横断面,与身体的长轴垂直即可;扫描层厚:一般采用10mm,对于兴趣区可使用薄层3-5mm;扫描时期:一般于病人深吸气后屏气开始扫描;扫描范围:在定位图上选取,从肺尖至肋隔角由上至下逐层无间距扫描。8、简述颅脑横断层面扫描时的相关要点。(扫描体位扫描基线扫描层厚和范围) 答:扫描体位:病人仰卧,头部两侧对称,下颌内收,头先进;扫描基线:有听眦线听眶下线听眶上线,常选用听眦线(OML线);扫描层厚:常用10mm; 扫描范围:从扫描基线开始由下向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扫完。9、简述胸部正位的摆位要点。 摆位要点胸部正位体位立位肩部下垂,双手背放在髂

8、骨外,上臂及肘部内旋投照部位与暗盒的关系患者腹侧贴近暗盒,正中矢状面与摄影架面板正中线垂直并重合。包括范围上包下颈部、下包两侧肋膈角及左右两侧侧胸壁中心线经两侧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暗盒,深吸气后屏气曝光显示部位显示肺叶、肋骨、纵隔、心脏的正位影像。10、简述食管造影的适应证及禁忌证。答:食管造影的适应证有:1、吞咽不适及吞咽困难; 2、门脉高压症; 3、食管异物及炎症; 4、食管肿瘤; 5、观察食管的周围病变与食管的关系。 禁忌证:一般无绝对禁忌证,当食管静脉大出血后做造影应慎重。 11、试述在核磁检查中,图像信噪比的影响因素。答:MRI图像中影响信噪比的因素有以下七点:被检组织特异

9、性的影响(质子密度、T1、T2时间);体素大小(视野、矩阵、层厚);TR、TE、翻转角的影响;NEX(信号激励次数);接受带宽;线圈的类型;主磁场的场强。每一点均要详述,否则只给一半分。12、简述水成像技术的原理。答:水成像的原理主要表现为一下三点:1)水成像的质子长T2特性2)采集使用较长的TE(500ms),采集到水成像结构中的MS图像3)大体组织分子中含有:脑脊液、淋巴液、尿液、胃液、胆汁13、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显像方式有。答:放射性核素显像的显像方式有:平面显像与断层显像; 静态显像与动态显像; 局部显像与全身显像;阳性显像与阴性显像; 静息显像与负荷显像;早期显像与延迟显像;单光子显像

10、与正电子显像14、简述核医学的分类。答:核医学包括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前者又包括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诊断核医学又分为体外检查法(如:放射免疫分析等)和体内检查法(包括显像法和非显像法)。2、试述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答: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有一下七条:一、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除去检查部位的高密度物品;病人的摆位正确及选择合适的扫描视野;近期不能做钡餐检查或服用高密度药物等。二、图像重建的数学演算方式:要依据检查部位的组织成分和密度差异选择合适的数学演算方式,有标准算法(适用于头颅)软组织算法(适用于腹部器官)骨算法(适用于骨质结构,如内耳等)。三、噪声:使密度相等的组

11、织在图像上各点的CT值不相等,影响图像的密度分辨率,降低图像质量;其包括组织噪声和扫描噪声,后者占比例较大,主要是由于X线量子相对较少而引起的X线量子分布不均所致。四、分辨率:包括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是判断CT机性能和图像质量的两个指标;两者是相互制约的,当空间分辨率高时,图像噪声会随之升高,从而降低密度分辨率,因此在CT检查时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的影像显示特点,选择合适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1分)五、部分容积效应和周围间隙现象:后者实际上也是部分容积效应,都是因为CT检查时,同一个体素内出现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使得该体素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其中任何一个组织的CT值,而是平均的CT

12、值。前者与扫描层厚有关,可通过降低扫描层厚而减少;后者与相邻组织的密度差异相关。(2分)六、伪影:在扫描过程中,由于设备病人(运动高密度物质)扫描条件的选择不当等原因而产生的一些于被扫描组织无关的异常影像,其降低了图像的质量甚至影响了病变的分析诊断。在检查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伪影的出现。(2分)7、窗宽和窗位:窗宽和窗位的选择关系到CT图像显示的组织及其对比度等,一定要选择适当。窗宽增大,图像层次增多,组织对比减小,一些影像细节显示不清;反之,图像层次减少,组织对比增加,影像细节显示清晰。窗位提高,整幅图像密度变黑,反之亦然。(1分)3、试述显像剂聚集于靶器官的机制,并举例说明(8分)答:共有以下八种聚集机制:细胞选择性摄取脑血流灌注显像;特异性结合:131治疗甲状腺疾病;细胞吞噬肾动态显像;循环通路显像脑脊液显像;选择性排泄肾动态显像;微血管栓塞肺灌注显像;通透弥散和细胞拦截肺通气显像;化学吸附肾动态显像。4、放射性核素治疗:通过高度选择性聚集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发射的或射线,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以产生足够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病变组织受到抑制或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