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味药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918026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仲景味药证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张仲景味药证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张仲景味药证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张仲景味药证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张仲景味药证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仲景味药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仲景味药证(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仲景 50 味药证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黄芪用于自汗, 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 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 并有呕而胸胁苦满。桂枝桂枝证的舌象, 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着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 5 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 34 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 2

2、 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 1215 克,甚至达 30 克。芍药朱氏集验方 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芍药兼治便秘, 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本人经验,芍药量至 30 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 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 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 “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 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芍药 1030 克,枳实 1030 克。本方

3、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甘草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 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 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 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 30 克。赵锡武医疗经验对于尿道刺激征, 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这些均提示甘草有黏膜修复作用。甘草治悸由于麻黄导致心悸,所以麻黄常配伍甘草。

4、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大枣大枣一般不配麻黄。治“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的射干麻黄汤也仅仅用了七枚大枣。 可见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大枣 10 枚生姜 5 片。(民间验方)此方简便易得,是民间食疗方。可用于恶、恶心、食欲不振而渴者。感冒、消化道疾病多用之。另外,本方有养胃的作用,凡服药后胃部不适者,可

5、在药液中兑入姜枣汤。麻黄麻黄附子甘草:主治无汗脉沉、关节疼痛者。麻黄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麻黄主治黄肿,黄肿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麻黄体质:即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患者体格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干燥且较粗糙。 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水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厚腻,脉浮有力。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 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麻黄配桂枝则可减轻麻黄让人烦乱、心悸等不良反应。至于湿家的肤痒或身体痛等, 则麻黄用量更少,只有半两或一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6、 6 克,附子 10 克,细辛 6 克。本方有兴奋性功能作用,可用于阳痿。本方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适宜,并可加入干姜、芍药、甘草等。麻黄量在 10 克以上,芍药 30 克以上,服用以后须避风,服第一剂时常常会周身汗出, 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者常常三五剂内见效。本人经验,本方加甘草、干姜、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口感也较好。乌头汤:麻黄 9 克,乌头 510 克(蜜煎),黄芪 9 克,芍药 9 克,甘草 9克。本方是镇痛剂,适用于骨关节肿痛甚剧,屈伸不利,水肿、四肢厥冷而沉紧者,多用于关节炎、神经痛、寒疝腹痛。附子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从

7、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弦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如近代名医恽铁憔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附子主治痛证。一是身体烦痛(如桂枝附子汤证) ;二是胁下偏痛(大黄附子汤证);三是胸痛(如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 );四是腹痛(四逆散,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五是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与高良姜为末, 茶调服,方名必效散);六,妇人痛经也可使用附子(简易方论用附子配当归,研粗末煎服,治疗经候

8、不调,血脏冷痛,痛经) 。仲景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白芍云苓同用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根据本人主持的对全国330 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每剂最少3 克,最多达 150 克,一般在 515 克。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附子的煎法很讲究。 如用于回阳救逆时, 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着者经验,用 10 克者,宜先煎 15 分钟; 20 克者,则先煎 30 分钟; 30 克者,则先煎 45 分钟。即每增加 10 克,先煎的时间增加 15 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本人

9、经验,四逆散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胰头癌见面色晦黄者;合四君子汤,治疗肿瘤患者食欲不振者;加黄连,治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加肉桂,治疗腹冷痛、心动悸者。真武汤:附子 10 克,白术 6 克,芍药 9 克,茯苓 9 克,生姜 9 克。本方是温阳利水剂。 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我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 甘草更好。本人曾治疗数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腹水难消,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怀牛膝,其中附子有用至30 克者,白芍赤芍多同并用也要重用至各30 克以上近期消除腹水有效。乌头金匮要略中所用乌头应视为草乌头。乌头多用于痛

10、证。另外,乌头毒性大,生乌头不可使用,使用市售的制乌头,也应配生姜、甘草,并应当久煎,方可服用。干姜干姜用于咳而寒者,其咳必有痰多涎沫多,且不渴。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渴感,或虽渴而饮水不多。临床见此等证,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此种舌为“干姜舌” 。干姜证可出现于下列情况:1. 反复的服用攻下药物后(凡经误下者,仲景皆用干姜) ;2. 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的脉微肢冷;3. 以咳嗽、气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4. 腰部冷痛、骨关节疼痛;5. 部分出血性疾病。栀子干姜汤干姜 6 克,栀子 612 克。应用:本方用于胃炎、食管炎、神经

11、症、结肠炎等见烦热,胸中窒闷而痛,苔白者。临床很少单独使用, 多配伍半夏厚朴汤、 黄芩汤、栀子厚朴汤等。着者经验方干姜 10 克,细辛 6 克,五味子 10 克,肉桂 6 克,甘草 5 克,茯苓 20 克,大枣 12 枚。应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患者体质以瘦弱为宜。理中汤加黄连,名连理汤,可用于治疗口疮、腹泻者。生姜生姜所主治的恶心呕吐,多伴有口内多稀涎,或吐出清水,患者口不干渴 ,甚至腹中有水声漉漉。生姜配大枣理虚和胃,一可增加食欲,以恢复体力,如桂枝汤类方必用姜枣,二可防苦药败胃。生姜的用量,凡专用于呕吐者,量宜大,仲景常用五

12、两至半斤;若用于健胃理虚,则常用三两。生姜偏于呕吐,干姜偏于腹泻。细辛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着者称为“细辛舌”。以上为使用细辛的必见证。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细辛散:细辛 9 克,川芎 10 克,麻黄 6 克,附子 10 克。(普济方)应用:本方主治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一些神经性头痛、脑病可用之。药征:“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吴茱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吴茱萸用量最大, 为 2 升。当归四逆加吴

13、茱萸生姜汤则治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在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由此推测,“内有久寒”为腹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经常发作的腹痛、头痛,并见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药征:“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也。 ”柴胡近代名医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岳美中医案集;日本有报道用柴胡桂枝汤治疗癫痫,都是以“往来”与“休作有时”为辨证依据的。所以临床上具有发病呈周期性或时发时止特征的疾病,经常使用柴胡类方。本人发现以下的患者容易出现柴胡证,使用柴胡类方也比较有效。其特征如下:外观体形中等或偏瘦,面色微黯黄,或青黄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 舌质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 脉象多弦细。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敏感,或时寒时热,情绪的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胸胁部时有气塞满闷感, 或有触痛,四肢常冷。女性月经周期不齐,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黯或有血块。本人将此类患者称为“柴胡体质”。本人经验柴胡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量在 20 克以上方有效。四逆散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