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906607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保健时报记者/陈之秀编者按:不久前,美国华裔教授“虎妈”蔡美儿,高调宣传她对女儿的苛刻教育方式(强迫女儿弹钢琴曲,弹不好就被强迫从晚饭后一直练到夜里,中间不许喝水或上厕所)之后,上海出现了“猫爸”常智韬,现身说法对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虎妈”、“猫爸”现象,怎样看待?本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心理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EAP签约咨询师王建一女士。同时,她也讲述了她的育儿心得。“虎妈”、“猫爸”是个案王建一说,不论是“虎妈”、还是“猫爸”,以及更早的“哈佛女孩”,这些都是个案。照搬同样方式培养就一定成功,这是误解。往往人们习惯于关注成功的个案

2、,这是出于向上比较的心理。然而,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家庭特殊的文化基因之上的,适合人家不见得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因此,所谓“虎妈”的教育方式,并不具备推广意义。教育是个体化的,只有根据孩子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即所谓因才施教。从王建一的个人教育理念上讲,她比较崇尚“猫爸”的教育方式,即宽松宽容、善于与孩子沟通。她认为,“棒打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经过时。二十一世纪了,全世界的教育潮流是“以人为本”,再用“三纲五常”苛求就不太适合。现在每个家庭一般就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十分重视,但国家的教育体制还属于应试教育,高考成了独木桥;同时,学校有名次排名,将孩子人为分成三六九等,学

3、生的学习与学分挂钩,教师的考核与升学率挂钩,这就导致了学生、家长及教师都有压力。想做“猫爸”的家长不敢做,也做不起,家长整天只能盯住孩子的学习分数。从孩子上学前班之前,就报多种班,更有甚者在孩子0到3岁就开始报班开发智力。其实,报什么班是要打问号的。真正成才的孩子需要具备:天生智力,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如果孩子不喜欢参加这些班,会适得其反,孩子不能乐在其中,家长也“劳民伤财”。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在孩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的科学指导。家长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自主做出决定,配合专业的眼光协助孩子进行选择、判断,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更不能让孩子做连家长自己都不敢想、不敢为、不能为的

4、事情,不能紧紧盯住分数这一项。一个好的价值观、一个好的性情,比一个好分数重要的多得多。家长别信“输在起跑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话似乎成了公众的箴言。但教育是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王建一给出了解释。王建一说,一个人的成才是由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因为选择了一所好学校就注定成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对于一场百米的赛跑适用,但用在教育上则要质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起跑线”只是人生中的一环。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都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并且规定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这是与人的身体发育有关的。这个阶段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从

5、记忆力上讲,这个阶段比较强,适于知识的积累。有的孩子天资聪颖、接受能力快、学习方法得当,学习起来成绩就会遥遥领先。而大多数孩子都是在挫折中前进,缓慢中上升的。学习好的,只能说明这类孩子出头早。研究表明,人的能力有300种左右,学习能力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更多的能力会让孩子在其他领域体现,所以,学习差的孩子难道就不是好孩子,将来就不能成才吗?未必!家长一定不要否认孩子,更不能给孩子灌输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的理念。这不仅会从根本上影响孩子,从而也影响着整个家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的孩子离不开和谐的家庭,如果说真有起跑线的话,这是起跑线。家庭教育是孩子基础教育最好的地方,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

6、默化的行为语言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一定要明白,人在不同阶段都有可能不断提高,只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发生变化。即使有的孩子一路走来学习成绩都不错,也不代表就能成功、成才。因为一旦走进社会,文凭仅仅是职场敲门砖,职场中还有工作能力、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沟通等多种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孩子说“我跟你们有代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达到一个契合点呢?王建一说,小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是一棵树,用强壮的身躯为孩子去遮风挡雨;小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似乎所有的疑问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小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是至高无上

7、的权威,他们模仿父母的表情、习惯、表达方式,尽自己所能讨好父母。紧接着,孩子长大了,上学了,信息传入的渠道逐渐多了,他们大量汲取着未曾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辨别能力,但是,他们遇到问题依旧习惯于寻求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父母呢,也把孩子当成襁褓中的那个婴儿一样细心呵护,这是现代中国家庭的普遍现象。孩子上中学了,随着知识的增加,他们有了学习能力和选择能力,他们会选自己喜欢的能吸引自己的东西,不再唯父母独尊。于是在父母眼里,孩子已经不再是那个听话的可爱的小孩了,他们叛逆,听不进劝说,我行我素,甚至与父母为敌。在他们眼里,父母是落后的,思想和行为都跟不上潮流,他们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简

8、直无法交流。父母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精心培养的孩子会这样;孩子也困惑,曾经宽容的父母不见了,现在的父母充满了控制欲。这些现象出现在很多家庭中,只是有的父母看到和孩子的分歧后,主动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主动和孩子沟通,重新建立起和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而有的父母却把错误完全归咎于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和孩子的分歧,导致裂痕越来越大,这种做法不论对家庭还是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无法估量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母亲面对标新立异的孩子,必须不断学习,主动接触新鲜事物,尝试和孩子做朋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父母必须从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以平等

9、姿态、平常心与孩子交流,求同存异,疏通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亲子关系。另外,家长一定要懂得“童年经历会影响孩子一生”。孩子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会与这个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时期,人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对外界是非的判断都是来源于父母和亲近的人,他们借助父母、亲人的观点和态度来认识和了解世界,进而形成自己的经验,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这些认知就会自动跳出来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说,童年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信奉“儿子穷养,女儿富养”“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有一种教育观点是:儿子要穷

10、养,反倒是对儿子一生的投资;女儿要富养,其实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王建一说,因为自己有一个女儿,所以信奉“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的教育理念,但富养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是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对女儿像朋友一样,在家庭中实行民主,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让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具个性,因为有个性才能成才。在女儿三岁时,王建一就把她送进了最好的幼儿园,并给女儿买了架钢琴。但女儿对钢琴最初并没兴趣,倒是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支持女儿的爱好,她送孩子到绘画学校学习绘画。但女儿在六岁的时候,突然又对钢琴也有了兴趣,她便给女儿请了钢琴教师。但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她发现,老师只是针对考级安排练习曲目,

11、而不是更多地教女儿喜欢的曲目,在这种情况下,王建一不再让女儿参加钢琴考级,而是让她继续自由学习钢琴同时继续学习绘画。王建一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但并不刻意逼迫她应试考级,而是支持女儿的兴趣爱好,让女儿在兴趣的导引下坚持学习。王建一对女儿的品德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就订立规矩,要求女儿不能说假话要有诚信,不许随地乱扔东西要有基本公德。同时,王建一还注意培养女儿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女儿小时候,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王建一都要让女儿在床上弹跳三次,并大声喊“我高兴,我高兴,我很高兴”。对待女儿的学习成绩,王建一并不要求她一定要考名牌大学,而是鼓励女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未来,因此,当女儿选择了一所职业学

12、院,王建一没有阻拦,而且坚信,中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将大发展。在女儿十八岁的时候,王建一告诉女儿,十八岁是成年人了,以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得自己买单,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去面对,不能依靠父母。女儿十八岁上路开车,王建一不再接送女儿。除此之外,王建一让女儿放手处理自己的任何事情。如今,女儿即将毕业,在学习之余还经营着自己的网店,同时还注册了一家公司,准备自主就业。有一次,女儿竟把母亲送她的成年礼物给卖了,而王建一却并不在意。她说,既然东西送给了女儿,就是女儿的,所属上已发生变化,女儿有权处理。王建一特别强调,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娇惯孩子,“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人格特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

13、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在小时候养成,否则,一旦形成坏毛病,就将贻误终生。娇纵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环境,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有所不同。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应尽量让孩子多玩,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孩子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除了要认真学习文化课以外,只要有时间,也要多带孩子去见识,以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逐步了解社会。总之,要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家长不要过多地干预。试想,一个不能做自己的人,是满怀痛苦的。人做不了自己,他(她)在自己的一生中,总需要心理补偿的,补偿不当,有时甚至做出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给自己和家庭以及社会带来灾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