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905765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一免疫调节的概念 是一种精细、复杂,在不同水平由多因子参与的免疫生物学现象。 二免疫调节的类型 根据调节因素的性质不同,免疫调节分如下类型: 细胞水平的调节 1免疫系统内部的调节 分子水平的调节 基因水平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免疫的影响 2免疫系统外部的调节 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的影响 精神因素对免疫的影响3整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 2.免疫系统内部的调节 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1抗原的调节作用:免疫应答的发生是由抗原诱导的结果,抗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始动因素和前提。在一定的范围内,免疫应答的强弱与抗原的浓度成正比。当体内针对抗原发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时,其应答产物可与抗原结合,使抗原在体内

2、逐渐分解,浓度降低,随后免疫应答也逐渐减弱。此外,抗原的化学性质、剂量、进入的方式及抗原之间的竟争性对免疫应答有影响。 2抗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抗体的反馈调节:抗体是应答产物,随着免疫应答的增强,抗体的量也增加,大量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封闭了抗原与ICC结合的抗原决定簇,减少了抗原对ICC的刺激,从而使免疫应答下调。临床应用:为预防新生儿溶血症,在第一胎分娩后的72小时之内给Rh阴性的母亲注射抗Rh的抗体。 BCR与Fc受体的交联作用:当抗体的Fab片段直接与BCR桥联或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抗原与BCR桥联后,抗体的Fc段可与B细胞膜上的FcR结合,形成BCR与Fc受体的交联

3、,结果引发抑制性信号,终止B细胞的分化和进一步分泌抗体。担任此任务的主要是抗独特型抗体分子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独特型网络的免疫调节: 独特型的概念BCR、TCR或Ig的可变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idiotype, Id )。Id是自身免疫原,能刺激自身产生抗独特型的抗体,抗独特型抗体本身又具有Id又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抗Id,如此形成一个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需要指出的是,抗独特型抗体有两种,一是抗可变区CDR的抗Id,另一是抗可变区支架区的抗Id。 3补体的调节作用:某些补体成分或其活性片段对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 正调节作用 C3b、C3d、C3dg等可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免疫应

4、答。如以B细胞上的BCRAgAbC3bB细胞上的C3bR结合的方式,可触发B细胞活化;B细胞上的BCRAgC3dB细胞上的CD21CD19结合的方式,促使B细胞活化。 负调节作用 C3a可抑制某些特定抗原(如SRBC)诱发的体液免疫应答;也可抑制破伤风类毒素诱导的T细胞增生及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4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的种类很多,在体内可形成极端复杂的调节网络。既有正调节也有负调节。5膜分子的免疫调节:主要通过膜表面受体配体分子结合后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AgTCR/CD3-ITAM、AgBCR/CD79a、CD79b-ITAM:正调节作用。 . BCRAg/AbFcRB-ITIM、

5、CD80/CD86(B7)CTLA-4-ITIM:. 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对免疫的调节作用:负调节作用 二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1CD4+T细胞的调节作用:负调节作用。 2CD8+T细胞的调节作用:抑制性调节细胞 意义: 一般说来,在免疫应答过程中,CD4+T细胞往往是辅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CD8+T细胞则具有杀伤和抑制作用。CD4/CD8之比大约为2/1,若此比值上升,提示免疫应答的正调节占优势,而比值下降甚至小于1时,提示免疫功能低下。 3其他细胞的调节作用:B 细胞、 巨噬细胞、NK细胞均存在不同的功能亚群,对免疫应答进行调控。 三基因水平的免疫调节 免疫应答受遗传控制,故基因

6、水平的调节是其他免疫调节机制的基础。 MHC对免疫应答具有遗传控制作用。MHC中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Ir基因,Ir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主要是通过其编码产物即MHC分子的抗原结合槽沟的空间构形能 否与特定的抗原肽有效结合,并被提呈给T细胞。以此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弱或免疫应答是否发生。 3.免疫系统外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 有报道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免疫应答;付交感神经兴奋可增强免疫应答。 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现发现许多hormone对免疫功能有影响,如:T3可促进T细胞从胸腺进入外周血;还有利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前列腺素E可抑制T细胞的转化、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抑

7、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孕期对免疫功能均有影响。有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如:SLE男/女为1/10,RA男/女为1/4,此外,RA女性在孕期症状缓解,SLE女性在生育期发病率。均提示与性激素有关。 三精神心理因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 整体和群体水平的调节 一整体水平的调节 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免疫系统行使功能时,必然受其他系统的影响和调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二群体水平的调节 群体水平的调节是通过MHC多态性和自然选择而实现的。换言之,MHC的多态性是群体水平免疫调节得以产生的基础。一个种群对抗原的应答能力,是对抗原具有不同应

8、答能力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水平的调节,得益者是整个物种。 免疫耐受1.概述 一概念 免疫耐受:指机体经某种抗原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特异性含义为只对特定抗原不应答;记忆性含义为对先天性耐受的抗原其免疫耐受可持续终身,对后天性耐受的抗原其免疫耐受可持续至诱导因素的消失。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原因 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 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 Ts细胞的抑制作用。 或增殖分化障碍 产生条件 可先天或后天获得 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 特别是在免疫功能未 如X-射线、免疫抑制 成熟或减弱时容易形成。 药、抗淋巴细胞Ab等。 特异性 高 低

9、持续性 长期的,一时性或终生 一时性 合并症 无 感染与肿瘤 2.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免疫耐受是否能诱导成功,主要取决于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状: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单体抗原常为致耐原。其原因是上述物质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而提呈。 2抗原的剂量:致耐原的剂量随抗原的种类、动物的种属、品系及年龄而异。通常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要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而B细胞耐受较难,所需抗原量高,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3抗原免疫途径:一般而言,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 二.机体方面 1机体发育程度或年龄:耐受的

10、诱导一般在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这主要与免疫系统发育程度有关。 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免疫耐受诱导和维持的难易程度随动物种属、品系不同而异。大鼠和小鼠对诱导免疫耐受较敏感,有蹄类及灵长类仅在胚胎期较易诱导耐受。 3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3.免疫耐受的机制 一T细胞免疫耐受 1胸腺内免疫耐受(中枢性免疫耐受) 克隆排除学说(细胞系选择学说)。 现认为T细胞 的克隆排除发生在胸腺,即T细胞的阴性选择。 2胸腺后免疫耐受(外周性免疫耐受) 未进入胸腺基质的自身抗原 或 逃避了胸腺 的 阴性选择而进入外周血的T细胞,机体耐受的可能机制是: 对自身抗原

11、的不识别 即存在免疫隔离,隔离区内的自身组织成份又称为隐蔽的自身抗原。 外周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 主要是通过Fas/FasL途径介导的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自杀或自相残杀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清除而维持耐受。 缺乏激活T细胞的第一信号(很多自身组织细胞不表达MHC-类分子)或第二信号(自身组织细胞一般情况下仅表达低水平的协同刺激分子)。 抑制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二B细胞免疫耐受 1骨髓内免疫耐受(中枢免疫耐受) 在骨髓中发育的未成熟B细胞若接触高浓度多肽抗原,可因B细胞SmIgM产生交联、SmIgM停滞在B细胞内而不表达于膜表面最终导致未成熟B细胞失活、死亡(克隆清除)或无能。 2外周成熟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耐受 对于进入外周的成熟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和不能进入骨髓的自身抗原,机体耐受的可能机制是: 部分成熟B细胞在外周被排除 缺乏Th细胞的辅助 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 4.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免疫耐受对机体的好坏,取决于免疫耐受的对象。对自身组织成份和移植物的耐受是生理和治疗上的需要,否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对感染的病原体或肿瘤细胞抗原不发生免疫耐受,则能建立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否则,疾病发展或迁延。因此,临床上有建立免疫耐受和打破免疫耐受的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