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散文.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904424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写好散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如何写好散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如何写好散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如何写好散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如何写好散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写好散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写好散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散文的构思 文畅 一篇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构思,包括哪些方面?有的人说,构思主要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我认为这样理解构思未免太狭隘片面,不能包括构思要做的全部工作。通常所说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构思方法,一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构思的过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暂时间即构思成篇。除了因人而异有不同的构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来说,不同样式的东西在构思上也应有所不同。诗歌的构思和小说的构思就不同。小说和散文

2、也有不同之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散文不是靠这些吸引人。散文,往往是要给人一种启示,给人一种思想,给人一种意境,给人一些知识。散文也写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终地比较全面地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个人的片断,还可以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闪现,或者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甚至是写一个人的一闪现活动。这样,散文在构思过程中就要多用些艺术匠心。所谓“散文易写难工”,就像围棋“易学难精”一样,把一篇散文写好不容易,首先一点,就在构思上。不把构思搞好,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我的文思比较驽钝,每写一篇散文,总是觉得在构思上用的劲最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一旦构思好

3、了(所谓好了,也就是自己感到满意),认为可以下笔了,而写作的时间倒并不长。有的时候,没有完全构思好就动笔,写起来就非常不顺当,甚至写不下去,就是硬着头皮写下去,写完了自己也不满意。所以说,在写作之前,尽量构思好,这是不应忽视的,写文章也不应当急于求成。散文的构思,我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很好地处理。一、虚实问题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应该明确的。有人认为,散文可以虚构,也有人认为散文不可以虚构,必须真人真事。我认为,笼统地说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这样都太简单化了,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应该具体地全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另外,阐明这个

4、问题,也不能单凭主观想象和个人意志,而应当从以往的创作实践来看,从总结创作经验的角度来分析,就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已往的创作实践来看(我谈的问题主要凭借已往的创作实践,不管我本人赞不赞同虚构),在散文虚实的问题上,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真人真事。在散文中写真人真事,这是常见的。这一种,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纪念文章或回忆文章。比如,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回忆毛*、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散文,或者回忆、纪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仅大的事件不能虚构,就是细节也不能虚构。比如,毛岸青和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抒情散文,其中写毛*、杨开慧的一些革命事迹,就是真实的,

5、而不是虚构的。再比如陶斯亮写的回忆陶铸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细节,也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有方纪的挥手之间,是写毛*离开延到重庆谈判的那个历史事件,无论基本材料还是细节也都是真实的。总之,凡是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都不能虚构情节,如果虚构情节,就失真了。还有,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字,也应该是真实的。比如到北京颐和园或北海,写那里的景物,就必须照实写来,不能虚构,也不能更改,否则人们就要指责你。再比如,你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写须弥福寿庙顶上的金龙,必须说成是八条龙,如果说成六条或七条,那就错了,这就违背了真实。你写杜甫草堂,今天那祠堂是砖瓦修成,你写成了茅草屋就不行。当然,在写名胜古迹时,其中的

6、传说,那就多种多样了,有这样说,也有那样说,即使用一个传说,在某些情节上还可能有所不同。对这,是不能要求一样的。因为传说本身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尤其是神话传说,那本身就是虚构的。这和名胜古迹是两回事。以上这种真人真事的散文,在写作时,也有个剪裁问题,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就进行了艺术构思。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选择典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就是细节,也应当选择那些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表达作者感情的,不能无目的地什么都写进来。(2)虚构人物和情节。这也是现存的散文中的一种。散文的题材很广泛,不光是写史传文学和名胜古迹,要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就可能有虚构。虽然虚构,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有真情实

7、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符合生活真实,有真情实感,不等于是真人真事。就像小说也讲真实性,但不是真人真事。有的初学写作的同志,把所有的散文都理解为必须是真人真事,因此题材很狭窄,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写起来也放不开笔,这个限制应当打开。1981年第2期人民文学是女作家专辑,其中有一篇散文,题目是海,作者叫马继红,当然是位女性,是新涌现出的散文作者。我看过她写的几篇散文,文笔很好,感情也真挚充沛。海这篇散文,是用第一人称写法,开头第一句是:“我爱海,倒不是因为我姓海,因为我从小听着海涛的摇篮曲长大。”文中的这个“我”,不是作者马继红,而是叫“海洋”,是某海洋学院的男学生,他还有个未婚妻叫丹丹。海洋这个

8、小伙子,在“*”中当红卫兵时批斗过平时和他很有感情的邻居老爷爷黎世民。海洋后来从乡下插队回城进了海洋学院读书,毕业时要考研究生。而黎世民是位海洋学专家,海洋考研究生的论文恰好由这位老爷爷审评。还有碰巧的事情,就是老爷爷的孙子也在海洋学院学习,也报考研究生。但老爷爷根据论文水平,录取了批斗过自己的海洋,而未录取自己的孙子。这篇散文的人物和情节,显然都是虚构的,不是真人真事。可它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它不是着重刻画和描写人物,是着意表达“我”对老爷爷敬慕和歉疚的感情。我对这篇散文多说几句,不是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和人物,只是在说明它是虚构的。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种散文当然还可以举出些例子来。比如杨朔的

9、雪浪花,也是虚构的,有一个材料可作为佐证。老作家马加写过一篇回忆杨朔的文章,其中说到杨朔在北戴河疗养,时常要到海边去休息观海,杨朔就是在观海过程中构思了这篇散文,并在北戴河写成。其中的老泰山,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写得非常逼真。散文中的人和事,是虚构而成,这不仅现在有,古代散文中也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古今为人所推崇的散文,那其中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还有五柳先生,虽然是陶渊明写自己的,但五柳先生这个人却是假托的。再拿鲁迅的一件小事来说,现在一般都把它当作小说看待,我看也可以视为一篇速写,是一篇散文,那当然是虚构的。从创作实践来看,散文中的虚构人物和情节,也并非从现今开始,是早已有之。(3)虚

10、实结合。这种样式也不少。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一种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这篇散文叙述的事情,是一个经过改造的故事。事情的真相是,1956年上海合唱团报考新团员,有一个女青年因为在杨树浦抢救火灾中倒了嗓子,她从沪东的杨树浦灾区跨过市中心,到沪西的一个考场参加考试,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最还是被录取了。因为作者家里也有人参加这次考试,这件事就是听家里人讲的。作者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了第二次考试。但这个女青年的名字不是作品中的陈伊玲,其中的苏林教授也是作者后加进去的人物,而且设计了第二次考试的情节。作品中的陈伊玲

11、,作者写她穿着“绿色的绒线上衣,一条贴身的咖啡色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小树”。这是因为作者当时在医院,认识一个实习医生,身材修长,总喜欢穿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是这样一个模特。这样看来,这篇散文,其中写的杨树浦受灾那是真实的,但其他许多情节,甚至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不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鲁迅曾说,他写小说“人物的模特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看来,写散文也需要这样拼凑。还有一种散文,比如游记,有的写香山景物和名胜古迹都是真实的,可是其中却加进了人物,是虚构的人物,有时尽管其中人物活动不多,但是因为有了人物,就使文

12、章添了生气,有了活力。这种散文,也是虚实结合,但往往以实为主。当然,这种也有以虚为主的,那是不侧重介绍景物和名胜,而是侧重写人的活动,这种虚实结合的散文,如果写好了更令人可信,更有真实感,因为其中有实际事作为背景或作为映衬。二、立意问题所谓立意,就是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古人写文章是很重视立意的,在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论。唐朝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聊斋诗话)这就是说,写文章头等重要的是要提炼好主题思想,有了主题思想,运用辞彩章句,才

13、有意义,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尽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过是“乌合”而已。鲁迅所说的“选材要严,挖掘要深”,也是提倡在提炼思想上下功夫。高尔基讲文学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语言,第二就是主题。可见,写文章时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强调写文章要提炼主题思想,这和主题先行是根本不同的。提炼思想,是建立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是从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概括,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先有思想然后去找材料,先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就是脱离材料而意念先行,不是从生活出发。我们批判了主题先行这种错误主张,有人就连主题也否定了,这是一种误解。还有人根本否定写文章需要提炼主题思想,主张你照生活原样子写去,别人

14、体会是什么思想就是什么思想,作者却不要去考虑在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思想。这种主张对于文艺创作是有害的,实际上也不存在这种情形。哪有写作品根本不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的事情呢?有的文章尽管思想表达比较含蓄、隐蔽,读者在理解上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的思想肯定是有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说他在作品中绝口不谈朝政,不议论人物,写水浒传一书,是“灯下戏墨”,“心闲试弄”,并无什么目的。其实,这是曲笔。我们看水浒传这本书,主题是何等鲜明,就是反对贪官污吏和封建朝廷,就是要在当时人心中点起反抗封建专制的烈火嘛。至于今天,我们写一篇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这更是常理了。因此说,写一篇作品,不论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人物

15、情节,都要提炼主题思想。特别是写作散文,就更要明确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只有一大堆材料,没有线把它们穿起来,这样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尽管是一篇千百字的短文,也必须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且要力求把主题搞得深刻些、清新些。在散文中表达思想,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种形式:(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多见于记言记事的文章,如叙事散文、杂文、小品、札记等。这样作品的思想表达,或者通过直接叙述事件,事件本身就反映出某种思想;或者在描写、叙述事件过程中,夹叙夹议,表达出思想观点;或者通过抒情、议论表达出作者的爱憎。总之,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畅淋漓,直截了当。

16、这是散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种就不详细说了。(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一件事或一种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这样的散文,一般较为含蓄,要表达的思想不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事情和景物本身,采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思想。在古代写诗讲究诗眼,其中的一两句就表达出全诗的思想。比如有这样一首咏梅花的诗:“一片两片两三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最后一句就是诗眼,前三句指雪片,看起来没多大意思,是在罗列数字,可是最后“飞入梅花都不见”一句,顿时出现新的意境,说明梅花是何等之白,一片片雪花和梅花融为一体了。写诗讲诗眼,写散文则讲文眼,是用简洁的点睛之笔,表达出主题思想。我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散文,题目叫捉蜻蜓,有两千来字。开始是描述蜻蜓怎么飞翔,下面又写怎样用一根柳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