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小4:踝部筋伤.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90294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丨小4:踝部筋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丨小4:踝部筋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丨小4:踝部筋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丨小4:踝部筋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丨小4:踝部筋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丨小4:踝部筋伤.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踝部筋伤踝关节扭挫伤、跟腱损伤、跟痛症一、 踝关节扭挫伤踝关节扭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中医称为“踝缝伤筋”。包括踝部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但主要是指韧带的损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本病,尤以青壮年更为多见。解剖生理1、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组成。胫骨下端内侧向下的骨突称为内踝,后缘稍向下突出称为后踝,腓骨下端向下突出称外踝。外踝细长,较内踝长约1cm,且位于内踝后约1cm。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前外侧的为腓距前韧带,止于跟骨外侧的为腓跟韧带,止于距骨后外侧的为腓距后韧带,外侧副韧带相对薄弱,容易损伤。2、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起于内踝,止于足舟状骨、距骨前内侧、跟骨的

2、载距突,内侧副韧带相对坚强,不易损伤。3、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联合韧带,为胫骨与腓骨下端之间的骨间韧带,有保持踝穴间距,稳定踝关节作用。4、内踝、外踝和后踝构成踝穴,可容纳距骨。距骨分头、胫、体三部,共有六个关节面。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凹形关节面相接,其两侧关节面与内、外踝关节面相嵌合。5、踝关节周围主要的韧带有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下胫腓韧带。病因病机1、踝关节扭伤多是由于行走时不慎踏在不平的路面上,或腾空后足跖屈落地,足部受力不均,而致使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而造成踝关节扭伤。根据踝部扭伤时,足所处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内翻损伤和外翻损伤两种,其中尤以跖屈内翻位损伤最

3、多见。2、跖屈内翻位损伤时,多造成踝部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距腓后韧带损伤则少见。诊断要点1、患者多有明显的外伤史。2、症状:伤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a.损伤后局部疼痛,尤以内、外翻活动及行走时疼痛明显。轻者可见局部肿胀,重者则整个踝关节均肿胀。b.踝部的软组织较少,损伤后常可引起局部血管断裂,见皮下淤血明显,尤其是在伤后23天,皮下淤血青紫更为明显。c.主要表现为跛行,走路时患足不敢用力着地,踝关节活动时损伤部位疼痛而致使关节活动受限。3、检查:a.内侧韧带损伤:因踝关节过度外翻引起。踝关节外翻并跖屈时,内踝前下方发生疼痛,且有明显局部压痛。b.外侧韧带损伤:因踝关节过度内

4、翻引起。踝关节内翻并跖屈时,外踝前下方发生疼痛,且有明显局部压痛。c.X光片可除外踝部的撕脱骨折。d.被动强力使足内翻或外翻位,在此应力下拍摄X光片,可见踝关节间隙明显不等宽或距骨脱位的征象,则提示韧带完全断裂。踝关节扭挫伤理筋手法1、作踝背伸2、作踝跖屈3、作踝内翻4、作踝外翻,按压内外踝,上下理筋,反复数遍。治疗(一)治疗原则:急性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慢性期宜理筋通络,滑利关节。(二)取穴及部位:承山、昆仑、足三里、太溪、绝骨、解溪、太冲等穴。(三)主要手法:新鲜踝关节扭伤宜采用点穴法、踝关节摇法、拔伸法、捋顺法及掐按法。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宜采用分筋法、按揉法、捻散法及踝关节摇法。(四)

5、操作方法 (1)患者侧卧,患肢在上,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伤侧小腿下端,固定肢体,医生用双手相对拿住患足,两手拇指按住外侧伤处,环转摇晃踝关节后,用力将足跖屈并内翻位拔伸,然后将足外翻,拇指在伤处进行掐按。(2)患者正坐,医生坐在其对面,用一手由外侧握住患足足跟部,拇指按压于伤处,用一手握住患足跖部,做踝关节环转摇法,在拔伸状态下将足跖屈后背伸,按压伤处的拇指则用力向下掐按。二、 新鲜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1)患者侧卧,伤肢在下,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者伤侧小腿下端,固定肢体,医生用双手相对拿住患足,两手拇指按住内侧伤处,环转摇晃踝关节后,用力将足外翻位拔伸,然后将足内翻,拇指在伤处进行掐按。(2)患者

6、正坐。医生坐在其对面,用一手由内侧握住患足足跟部,拇指按压于伤处,另一手握住患足跖部,做踝关节环转摇法,在拔伸状态下将足内翻后背伸,按压伤处的拇指则用力向下掐按。注意事项1、如果踝关节韧带损伤轻者,可用绷带或胶布将踝关节固定于韧带松弛位。即外侧副韧带损伤将足外翻位固定,内侧副韧带损伤将足内翻位固定。韧带撕裂严重者,也可采用石膏托按上述方法固定之。约三周左右拆除外固定即可。2、外固定期间,应练习足趾的屈伸活动和小腿肌肉的收缩活动。拆除外固定后,要逐渐练习踝关节的内、外翻及跖屈、背伸活动,以预防粘连、恢复踝关节的功能。3、注意踝部保暖,避免重复扭伤。三、跟痛症跟痛症:是指跟骨底面跖腱膜的慢性损伤所

7、引 起的疼痛。跟痛症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年和老年人。外伤、足跟内压高、退行性变、骨赘、结构异常(外翻、平足) 应力集中,内外跖N受压疼痛;中医:内因-肾气不足、气血衰少;外因-劳累过度病因病机1、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止于5个足趾近侧趾节的骨膜上。2、中、老年人,筋肌松懈,足弓塌陷,跖腱膜起始处受持续的牵拉,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引起局部疼痛。(1)跟后痛:主要有跟腱滑膜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痹证性跟痛症。 (2)跟下痛:主要有足底腱膜炎、跟骨下滑膜囊炎、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骨髓炎;(3)跟骨痛:如跟骨骨骺炎、跟骨骨髓炎、骨结核,偶见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 (不属于软伤范围

8、)跟痛症诊断要点1、中年、体胖、虚弱、男性,病史长(数月、年)2、足跟跖面疼痛(步行、站立、不平路)3、足跟跖面压痛(不红不肿) 晨起负重痛加重(压力高)休息止4、检查:被动牵扯跖腱膜痛加重 X线:阴性或见骨刺(非本病特征)5、鉴别:化脓性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全身症状骨TBTB菌中毒症状 痛风血尿酸高1、 起病缓慢。典型者早晨起床后站立时或久坐起身站立时跟底部疼痛剧烈,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或站立过久疼痛又加重。局部检查无明显肿胀,在跟骨跖面的跟骨结节处压痛明显。2、 X线:本症引起局部疼痛是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X线摄片可见沿跖腱膜刺状向前的骨质增生。有些患者可有症状而无骨质增生,临床上

9、也有很多骨质增生明显但无局部疼痛。跟痛症治疗要点1、轻者:鞋内放置橡皮或海棉垫2、熏洗:祛风通络散寒(加白醋),配合理疗3、水针疗法:封闭术(进针点适宜,不痛为合适)4、矫正畸形: 外翻、平足5、手术治疗:跟骨钻孔减压术、跖筋膜切断术、跟骨内结节切除术(少用)、跟骨骨刺切除术(已少用)治疗方法1理筋手法:在跖腱膜的跟骨结节止点作按压、推揉手法,以疏通气血,减轻疼痛。2药物治疗:治宜和营通络止痛,外用八仙逍遥汤熏洗患足,内服和营止痛汤。3针灸水针治疗:取昆仑、肾俞、志室、太溪、三阴交等穴,用补法,隔日1次。亦可选用确炎舒松10mg加1普鲁卡因1ml作痛点局部封闭。57天1次,34次为l疗程。四、

10、跟腱损伤小腿的腓肠肌与比目鱼肌腱联合组成跟腱,止于跟骨结节。跟腱是人体最强的肌腱,主要功能是运动时跖屈踝关节及站立时稳定踝关节。本病常发生于活动量较大的青壮年。病因病机1、跟腱损伤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 2、间接暴力:多见于剧烈运动、活动量较大的青壮年,如运动员或搬运工人等。3、在行走、奔跑或跳跃等活动中,跟腱承受过度的牵拉力而损伤,可引起跟腱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此种撕裂伤的断面参差不齐,其主要断面多在跟腱附着点上方34cm处。4、直接暴力:大多见于锐器割裂伤,因此多为开放性损伤,在肌腱处于紧张状态时,被踢伤或器械击伤亦可发生断裂。直接暴力造成的跟腱断裂多为横断形,跟腱断裂后,近端可由于

11、小腿三头肌的收缩而向上回缩。青壮年、间接暴力(运动、演员、三头肌收缩,不整齐)、直接暴力(割裂、开放性、整齐)诊断要点1、 有明显外伤史。2、 伤后跟腱部疼痛、肿胀,有瘀斑,踝关节跖屈活动受限,跛行。跟腱断裂时,病人常听到或自觉足部有断裂声,如闻枪声并受伤而倒地。3、 检查:跟腱局部压痛明显,足跖屈力明显减弱,跟腱部分撕裂者可摸及伤处变细,如跟腱完全断裂者断裂处可摸到凹陷。4、 X线摄片检查多无异常发现。诊断青壮年20-40岁,职业性明显、受伤时有断裂感,跟部肿痛、瘀斑、跖屈无力,活动受限,跛行、检查:跟部凹陷治疗1、开放性损伤:清创后一期修复2、闭合性损伤:不完全或完全均作手术修复3、熏洗理筋练功:适用于后期康复阶段治疗方法1、对跟腱部分撕裂者,可用非手术治疗。若跟腱完全断裂,应作早期缝合。2、理筋手法:患足跖屈在小腿三头肌肌腹处作揉摩以松弛肌筋,再在肿痛部按揉,拿捏理顺筋膜。3、药物治疗:治宜活血祛瘀止痛,外敷消瘀止痛膏,肿胀不明显者外敷三色敷药,内服活血止痛汤或活血舒筋汤。后期用海桐皮汤熏洗。4、固定和练功活动:踝关节完全跖屈位夹板或石膏固定34周。解除固定后逐步练习踝关节的伸屈活动。 丨小4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