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902211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评析: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平川四中郑晓丽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片断):师:公元十五世纪是人类认识和挑战蓝色海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郑和与哥伦布是分别代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文明体系的伟大航海家,在相距70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从东西半球扬起远洋风帆,分别给远方异国带去礼物与剑。设想一下,假如哥伦布与郑和都想摘取“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你会赞同哪一方?生1:当然是郑和伟大,他的船队多么庞大啊!生2:郑和比哥伦布航海要早半个多世纪呢!生3:我看还是哥伦布伟大,他可发现了新大陆呀!师:看来同学各有各的看法。为了给自己找

2、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不妨把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做一系统比较,或许你还会有新的发现。师:那么我们如何去比较?(学生议论,师生共同总结“比较程序三步曲”:第一步:拟订比较提纲,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确定比较要点,根据任务确定将比较对象分解为可进行比较的要素;确定比较次序。第二步:按照提纲进行比较。第三步: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师:你认为比较的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生4:我认为是确定比较要点,分解可进行比较的要素师:对。这些要素其实就是组成这事件的基本要素。想一想,哥伦布与郑和的航海活动比较能分解出哪些可比较的要素?(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归纳比较要素。要素内容略)(学生按照提纲及

3、要素比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意见不一的问题,教师给以适当点拨、讲解。)师:经过刚才的比较,大致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生5:这两个事件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发生在15世纪的洲际航海活动;其不同点在于:两者的目的、航海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师:仔细品味他们的不同,你们认为谁可以摘去最伟大航海家的桂冠?生6: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真正意义的世界由此开始。他航海活动的世界影响比郑和大,最伟大的航海家他当之无愧。生7:从影响来看是这样,但从时间、规模来看,我认为郑和要比哥伦布伟大。师:其他同学也这样认为吗?(学生点头)师:有句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就会

4、不一样。老师并不求大家得出统一的结论,同学们能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才是最主要的。生8:老师我听说最近又有新说法,郑和是到达美洲第一人,发现美洲郑和比哥伦布的功劳要大的多。生9:据说还有航海图为证。生10:那么大的船队,技术又那么先进,说不定真有可能去过美洲呢。(鉴于他新奇的观点引起不小震动,教师趁此机会把学习进程从分组讨论阶段引领到各组综合讨论和全班小结阶段。)师:我们的历史知识不仅仅来源于教材、课堂,还应象这位同学一样善于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大胆质疑,勇于向一些既定的结论挑战。(教师征询其他同学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后,进行补充)师:刚才我们班级这名同学所提出的观点并非空穴

5、来风。这一观点,是在去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所披露出的最出风头推断,它是一位很有威望的英国退休海军军官孟席斯在3年前根据自己的多年航海经验和考据得出的大胆猜想。历史上有许多阴差阳错的事情发生,郑和的航海资料不幸佚失,却留给了我们更大的遐想空间,他也许真的到过美洲;哥伦布一心想到亚洲,找到印度和中国,但由于计算失误,却发现了当时还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师:同学们不妨试着大胆猜想,假如郑和真的到达了美洲,哥伦布真的到达了亚洲,那他们作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代表,对待异族的态度和行为会有哪些不同?历史的演进是否也会有所不同?师: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一一哥伦

6、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案例评析:本案例是初三年级第一节活动课。如何使初三年级的活动课上的有生机、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许多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本课例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表现在:围绕教学目标确定活动组题。本节课教师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学会并掌握较为系统的比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学习法,并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在确定本课活动主题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活动主题的确立非常有创意。教师没有拘泥于教科书中提供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初三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将活

7、动主题确定为“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与郑和”。这既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满足并发展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深入了解、探究的兴趣,又可以借助活动的展开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比较问题的方法。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历史教学中,比较的基本功能是识同和辨异,它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的、十分有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采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学应当注意主要问题有:在进行常规比较之后,随机抓住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分析比较引向深入。指导学生找出比较的对应点(也称之为比较项或比较要点)是关键。还应有重点地比较,分清主次。郑和与哥伦布

8、的比较并不是一个新颖的主题,教师主要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比较法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讨论,较为系统地掌握比较学习方法的一些要领,并使之学会和灵活运用比较探究学习方法,以具备并提高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不仅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方法,同时还会激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一些新鲜而奇妙的思想火花。在比较中学会比较,学会发现,体验收获和快乐。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开展活动,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围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从拟定比较提纲、分解比较问题的要素等入手将比较问题的方法一步步整理

9、出来,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生硬地把方法、结论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以一个合作者、点拨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或参与讨论,或解答问题,或提出疑问,把学生的思路不断引向深入,也使得这节活动课更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做到了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的有机结合。活动的结尾部分,教师以“请你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设想和展示一下:伟大的航海家一一哥伦布VS郑和。图表、板报、小论文、小故事、小电影剧本,表现形式不限。”为号召,旨在把活动延续、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课后再去查资料,进行更深入地探究,使教学目标中的“在比较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得以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