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898003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资料古代朝鲜半岛的朝代更迭:从王氏高丽到李氏朝鲜话说公元9世纪末,朝鲜半岛又陷入中央衰微、群雄并起的风雨飘摇之中,史称“后三国时代”(这三国分别是:新罗、后百济和泰封国)。在北部的泰封国,其皇帝金弓裔虽武力过人,但却天性暴虐。他自称弥勒佛,头戴金帻,身披方袍,吃斋念经,以长子为青光菩萨,以季子为神光菩萨,利用佛教来麻痹大众、维护统治。他曾煞有介事地自述佛经二十余卷,其实全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歪理邪说。有个名叫释聪的和尚批评金弓裔所宣扬的佛理都是“邪说怪谈”,金弓裔知道后大为光火,立即将释聪逮捕,用铁锥活活打死,其残忍本性可见一斑。正是不堪忍受金的猜忌与迫害,废君再立的念头逐渐成为群臣的共识,

2、一场朝鲜版的“黄袍加身”因之上演。918年夏六月的一天夜里,在泰封国的军事重镇松岳城的将军府内(今朝鲜京畿道开城),大将军王建被心腹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和朴智谦等人团团围住,众人说道:“今主上淫刑以逞,杀妻戮子,诛夷臣寮。苍生涂炭,不自聊生。自古废昏立明,天下之大义也。请公行汤武之事。”王建毕竟是政坛老油条,虽欲取金弓裔而代之,但还是装出一副颇为惊惧的模样,连忙推辞说:“使不得!使不得!”正在僵持不下、形势微妙之际,王建的夫人柳氏从内室缓缓走出,她手捧王建平日行军作战所穿铠甲,慢慢地披在丈夫身上。众人见此情景,自然心领神会,“扶卫太祖出门, 令前唱曰:王公已举义旗!”于是,众兵将齐呼万岁!金弓

3、裔得闻此事,赶忙从王宫北门出逃,后死于荒郊。王建于是“即位于布政殿,国号高丽,改元天授”,就这样“被迫”成为王氏高丽王朝的开国之君。身世之谜 王建是何许人也?翻检相关史籍,笔者发现关于王建身世的传说可谓是众说纷纭,版本不一。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出自高丽世系,书中写道:太祖(高丽王朝)王建之先名虎景、自称圣骨将军。虎景生康忠,康忠有子宝育,天资慈惠,入知异山修道。宝育之女配唐贵姓,生作帝建,作帝建晚年居俗离山长岬寺,常读佛典卒。作帝建之子曰隆建,即世祖而太祖之父也。时桐里山有道誢,与世祖相见如旧识,同登鹄岭究山水之脉,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筑松岳之新第,预言将一统三韩,诞生英主。这段话无疑透露出两条

4、信息:一是王建的出身极好,是处于骨品制最顶端且可以继承王位的圣骨等级;二是王建称帝乃天命所归,尚未出生已被世外高人预言将成为一代明君。不过这段颇具神秘色彩的记载实在经不起推敲。据后人研究,这段话其实出自高丽毅宗王时金宽毅编写的编年通录,而金宽毅是毅宗时的大臣。臣下给皇帝的祖先修史,自然秉着“为尊者讳”的原则极尽溢美夸张之词,故颇不足信。目前学界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认为王氏起源于新罗开城西面的礼成江下游的礼成港。这里在八、九世纪时是一个水陆极为发达的交通枢纽,也是一个商贾辐辏云集的大都会,朝鲜半岛前往中国的贸易就是以此为起点。王氏祖先便在此依靠贸易起家,成为富可敌国的巨贾,其后逐渐壮大为开城地方颇

5、有势力的豪强。不过,王氏家族并不满足于其在商业上获取的巨大成就,而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在政坛上谋得一席之地。到了王建父亲王隆这一代,其进军政界的家族目标得以实现。公元896年,王隆携子王建归附金弓裔,此后的王建便成为金部下的得力干将。也就有了后来“黄袍加身”的故事。国号高丽王建为何要将国号定为高丽?难道他具有高句丽族血统?还是出于其他目的?这自然就涉及到高丽王朝与高句丽国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新罗在公元七世纪后半叶与唐帝国联手,合力消灭了当时与己并立的高句丽、百济二国,结束了朝鲜史上所谓的“前三国”时代。高句丽灭国后,高句丽族居民的流向,大致可分成四类:即入中原、入突厥、入靺鞨(指渤海)、入新罗。

6、东北民族史专家孙进已先生指出:高句丽人在渤海民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渤海亡后,融入渤海的高句丽人,被辽、金西迁,先到了东蒙辽东,后到山东,最后大都融入于汉族。因此,高句丽族的四个流向中,加入汉族的居其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主流了。流入新罗的高句丽人和原来居住在大同江流域的高句丽人,以后大都融入到新罗族中,成为今天朝鲜族的一部分,因此朝鲜族是高句丽的第二个重要流向。但是过去认为高句丽人的后裔都是朝鲜族的说法却是错误的。高句丽人的后裔,不仅不都是今朝鲜族,而且今朝鲜族也不是高句丽人的主流,相对来说,加入汉族的高句丽人要比加入朝鲜族的高句丽多一些。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王建所创的高丽王朝,不可能是以高句

7、丽族人为主。并且,王建在去世前,曾颁布十诫书,其中第五条写道:“朕赖三韩山川阴佑以成大业”,可见王建的祖先更可能是三韩人(南部古代居民的总称。包括马韩、辰韩和弁韩三支。其前身是辰国,后成为朝鲜半岛居民的主要来源)。 那王建定国号为高丽的目的何在?这又同金弓裔颇有些关系。金最初起兵时自称是新罗宪康王之庶子。后来他撕掉所谓新罗王室的正统外衣,在开城(这里是高句丽故地)建都称王,声称复兴高句丽,定国号为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904年又改国号为摩震,独自建元。905年他迁都铁圆(江原道铁原郡),复改国号泰封。在王建看来,正是由于金弓裔的反复无常,导致他失去民心,丧国殒命。有了前车之鉴,王建自然学乖了,

8、于是擎起高句丽这面大旗,用来唤起民众的历史记忆,为自己的王权披上正统外衣。不过,有趣的是,从词源学上追溯,高句丽同高丽还是蛮有些联系的。高丽的英文名“Goryeo”源于高句丽的英文名”Goguryeo”,而韩国的英文名“Korea”恰恰是高丽英文名“Goryeo”的变形。李氏崛起称帝后,王建历经16年的东征西讨,先后灭掉新罗、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开始了长达四个世纪的高丽王朝。不过,虽然国内政局安定,高丽却饱受外患侵扰。先是契丹三次出兵高丽,继之而起的蒙古更是七度进攻朝鲜。虽然高丽君民齐力抵抗,但终究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公元1259年,蒙古彻底占领朝鲜半岛,将高丽归为己之属国。随着蒙古在中国统

9、治的衰落,其对高丽的控制也日趋减弱。14世纪中后期,朝鲜半岛又进入乱世,北部有元军和红巾起义军的威胁,南部则屡屡受到日本兵船的骚扰。在南倭北虏两面夹击的危局之下,朝鲜半岛急需一名铁腕人物出来扭转颓势,而就在这个历史关口,李成桂横空出世。李成桂,出生于武将世家。他自小武艺非凡,据民间传说,少年时他曾一箭射下墙头五只飞鸟,还甚至徒手深入虎穴,与老虎搏斗。可见,此人绝对是个狠角色。李成桂在政坛刚一露面,便以惊艳表现赢得满堂喝彩。高丽恭愍王十年(公元1361年)九月,高丽秃鲁江万户朴仪反叛,前往讨伐的官军大败而归。李成桂当时官居通议大夫金吾卫上将军,受命领兵进援,不久便捕杀了朴仪等叛军头目,令朝中元老

10、对其刮目相看。后来,他在抗击红巾军和元军的入侵时屡立奇功,曾与之作战的元军辽阳守臣纳哈对李推崇备至:“我本非与高丽战。伯颜帖木儿王遣年少李将军击我,几不免。李将军无恙乎?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而国矣!”北方战局稳定之后,李成桂赴抗倭前线。在这里,李百战百胜,被倭寇视作神人。因惧怕李成桂的声威,倭寇甚至每次出兵之前,都要派人打探李成桂大军所在,以避免同其正面交锋。息内乱、驱红巾、退元军、平倭患,这一系列的战功让李成桂权倾朝野,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朝日鲜明”李成桂是个聪明人,虽然想当皇帝,但他清楚这事既不需要自己开口,更用不着自己动手,只要给个暗示,手下的官员们立即会替自己张罗造势

11、。公元1392年7月16日,在高丽左侍中裵克廉、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如愿即位,又完成一幕“黄袍加身”的好戏。李成桂的聪明之处还不止这些。他明白:废黜高丽君主,自立为王,总是免不了篡权的色彩。如果能得到明朝皇帝的认可,那自己的皇位岂不是显得名正言顺。于是,未等把龙椅坐热,李成桂就急匆匆遣使赴明,以高丽群臣名义奏报明廷,拥戴自己为王,请朱元璋予以准请。该奏文写得很是煽情,有一段说:切念军国之务,不可一日无统,择于宗亲,无有可当舆望者。惟门下侍中李成桂泽被生灵,功在社稷,中外之心,夙皆归附,于是一国大小臣僚贤良耆老军民等咸愿推戴附从舆意,以安一国之民。说白了,就是

12、一句话:高丽的那些王室继承人都是扶不起的阿斗,只有我李成桂最适合当朝鲜半岛的老大,请大明皇帝批准!不料朱元璋的回复却十分冷漠: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这老朱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群臣百思不得其解。要说还是李成桂高明,一眼便参透了朱元璋的用意,于是就在“相通往来”上大做文章: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癸巳)朝鲜遣使送马九千八百八十匹至辽东。(乙巳)朝鲜权知国事李成桂遣门下赞成事禹仁烈贡马及方物。六月,朝鲜权知国事李成桂遣使上表笺贡马。原来,朱元璋是暗示李成桂:要我认可你,可

13、以,那你首先得给我点好处。而李成桂顺水推舟,所进贡的马匹正好补充了明朝在对元作战中所遭受的损失。李成桂很识趣,朱元璋自然很满意,立即下诏书认可李氏王朝的正统地位。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和“和宁”,请朱元璋予以裁定,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惟朝鲜最美,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以“朝日鲜明”之意,选了朝鲜二字。于是李氏王朝将国号定为朝鲜。到了1897年,朝鲜高宗李熙改国名为“大韩”,这成为如今韩国国名的由来。清代学者夏燮在读到明朝与朝鲜建交之事时,曾言:成桂当更号易名之际,一岁之贡多至九千八百余匹,太祖所酬不及其十之一。而李旦(李成桂后更名李旦)之所以尝太祖者,不禁怀易与之心,前恭而后倨矣。二十七年以后之表文,始而谩语,继涉讥仙,虽太祖不欲称兵招衅,而已为外邦所轻矣。夏之点评可谓一针见血、慧眼独具。不过,虽然起初的交往颇有些不光彩,但自此开启了中朝两国长达500多年的友好关系。从高丽到朝鲜,朝鲜半岛以李氏取代王氏的形式完成了朝代间的更迭,与中国的交流也愈发密切。作为邻邦,唯有和平相处,才能共同繁荣。走笔至此,笔者愿以李朝诗人许筠赠给明朝文人吴明济的送别诗作结: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落地皆弟兄,何必分楚越。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