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8897201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崇尚道教,不论是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的少年时期,还是他奉诏入京,醉卧长安的壮年时期,以及他“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晚年时期,都与道教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关系。他的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追求理想与未来,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认识了道教;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时代的浪潮中熟悉了道教;为了疗愈痛苦的心灵,摆脱世俗和传统的束缚,他在诗歌的海洋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家思想。总之,道家思想渗透到他整个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之中。当然,李白的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影响他的主观原因和客

2、观条件众多,但笔者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形成李白道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 家乡的道教氛围,孕育了李白的道家思想 天府之国的四川,既是李白的家乡,又是道教的发源地,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封闭的自然环境,道教势力有着飞跃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唐代,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尊道教教主李耳为其先主,道教遂成为国家的正统宗教,道教势力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领域,道教宫观遍布全国的名山大川。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和根据地,道教宫观、圣地、场所以及教民更多,呈现出“五里一宫,十里一观”的壮观景象,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昌隆县(今江油市青莲镇)同巴蜀各州县一样,境内有众多

3、的道教宫观和道教场所,道教成为当地人民的第一宗教。从历史记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处重要的场所: 其一,窦圌山,在今江油市武都镇,系国家AAAA旅游区,山上云岩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圌山重建云岩寺合山功德碑载:“是山之名,盖因真人而名之也。真人窦姓,圌名,字子明。唐贤里居九湾河养生潭岸,尝为彰明主簿,慕此山清奇幽秀,弃官修炼于此,功成白昼飞升。时人相沿朝观,谓是有仙则名,遂以姓名冠之曰窦圌山。若山建,即自唐始也”五代前蜀杜光庭窦圌山记云:“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始建年月。”江油县志曰:“云岩寺在圌山,唐乾符年间敕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窦圌山大铁钟铭文载:“窦圌山古号云岩观”。由此可知

4、,窦圌山在唐时是著名道教圣地。李白少时曾游窦圌山,留下著名的题窦圌山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其二,天仓山,又名乾元山、金光洞。在今江油市含增镇金光村。江油县志载:“天仓山,至西七十里。玉匮志:天仓,青城之一峰。杜光庭青城山记: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上有太乙真人洞。”相传为太乙真人修炼之所,今存有唐、宋、元时期的太乙真人及其他诸神石刻造像88尊。太乙真人等石刻造像雕刻精细,技法古朴,有的雕像高0.8米,宽0.3米左右,头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天仓山系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江油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道教活动场所。 其三,紫山。在今江油市香水乡与北川县香泉乡交界处。彰明县志载:紫山,

5、又名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苍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山居诗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紫山离李白故居江油市青莲镇西南12里,唐时是著名的道教场所。山下为盘江。相传李白在县衙当小吏时,随县令考察民情,在紫山下曾续诗:“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其四,太华山。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其山高耸入云,绵延辽阔,林深树密,山上有道教活动场所太华观。江油县志载:“太华山,治西北四十里,上有太华观。”“二太华观,治西四十里,在太华山。广舆记云:上有三峰,状如华岳,相传为真人修炼处。”李白曾游太华山,作太华山诗:“石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

6、人家。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脍炙人口。 其五,戴天山。在今江油市大康镇。江油县志载:“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大康山,又名戴天山。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李白本邑人,隐居戴天大匡山。吴曾漫录云白尝读书于大、小康山。杜甫寄白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今有匡山书院,光绪十四年知府蒋德钧建。”李白在匡山读书时,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向道士们学习剑术,与戴天山道士关系颇深,留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由此而知,李白读书的戴天山(大匡山)不仅

7、是重要的道教场所,而且李白与那里的道士交往不浅。 其六,老君山。在今江油市重华镇。海拔2000多米,风景秀美。相传,李白寻雍尊师隐居时,曾写下:“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现考古工作者在老君山发现古人制硝遗址20余个,硝洞数量之多,制硝水池、灶台、输水设施等保存完好,为世界罕见,对于研究火药发明以及多学科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里众多的道教场所,频繁的宗教活动,长期与道士们交往,耳濡目染,道家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彰明逸事

8、云:“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新唐书?艺文志谓蕤“梓州人,开元中召之不赴,有长短要术十卷。” 江油(今平武南坝)宋熙宁年间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记:“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李白与县尉一边叙旧,一边谈道经。后给县尉赋诗一首题江油尉厅,“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从诗中可见,县尉不但前堂理民事,而且后厅读道经,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 李白游剑阁。剑阁有剑门天险之名胜,有鹤鸣山道教的发源,而去剑州的路上有七曲山大

9、庙,乃道教一支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之家庙,是李白向往和必游之地。李白留下了剑阁赋,后又作蜀道难等著名诗篇以表其心。 李白二十岁时,游览了成都,拜见了益州长史苏颋,深得其爱。上安州裴长史书云:“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得此赞美,李白信心百倍,由此而立下了远大的抱负。后游峨眉,作登峨眉山诗。 李白游历了蜀中名山大川,拜访了各路知名人士,得到各路高手的指导,学业和诗文得到飞跃的发展和提高,更得到益州长史的赞赏,从而产生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李白通过与各地道士的交往,对道家思想有

10、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登峨眉山中发出了:“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崇敬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他也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走出家门,走向“济苍生,安社稷”之路。 二 唐代社会尊道,发展了李白的道家思想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同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向往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追求过达官贵人的舒雅生活,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李白在他2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思想和治世方略,离开故里。“仗剑出国,辞亲远游”。遍干诸侯,隐身求进

11、。通过多年浪迹天涯的生活,他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需走“终南捷径”,一是结交达官贵人,二是利用道教这个阶梯。 唐代帝王与道教教主李耳攀上了亲戚后,打通了道教与帝王的联系。道士们为李唐王朝的建立,摇旗呐喊,鸣锣开道,为唐王朝的建立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李氏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道教得到朝廷的庇护,取得了国家宗教的地位,道教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道教势力也就越来越大,渗透于国家各个领域。 当唐王朝根基稳固后,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亲临终南山参拜老子庙,授道士王知远朝散大夫,赐缕金冠和紫衣。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行幸泰山祭礼昊天上帝后,下诏在山东兖州建三寺

12、三观,进而在全国各州设一寺一观。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遵奉武后意见,规定上至王公,下至百官,人人都要学习道德经。同孝经、论语一样,成为考选官员的科目。玄宗更是一位醉心于道教的皇帝。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迎茅山派第十二代传人司马承祯于宫中,亲受法篆,成为道家皇帝,并为司马承祯在天台上建桐柏观,王屋山建阳台观。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要求一般人家每户必备一本道德经,玄宗亲自注释。后又在两京及各州设崇玄学(又称“道学”),其学生与其他学校(国子学、府学)同等对待,对考试合格的学生按中举及第者同等对待,时称“道举”。高宗时迎道士潘师正、刘道合、叶法善于侧近,以礼相待,玄宗任命道士尹小音为谏议

13、大夫,以后许多大道士到朝廷做官,使道教成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终南捷径”。 李白生长在醉心于道教的玄宗当政时期,当他为求仕“散金三十余万”而无效之后,使他明白了道教才是他求仕的最好捷径,特别是当他得到名震朝野的大道士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赞誉,颇觉自己有仙根仙气,特别是司马承祯走“终南捷径”的高超手段,使李白心悦诚服,决心通过道教走求仕之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李白几入长安,数谒玉真公主。据新唐书?公主列传记载,玉真公主乃睿宗之女、玄宗之妹,后出家成为持盈法师,筑玉真观于京师。后来,李白又遍游全国,结交名士,广作诗赋,以其上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持盈法师、司马承祯及贺知章等人的举荐,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时候,奉诏入京。玄宗召见他于金銮殿,令其任待诏翰林。至此,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