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案例.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85077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克和千克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克和千克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主探索主动体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案例: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1)师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榨菜、方便面、香皂、小吃等物品,先猜一猜并在包装上找一找它们重量是多少。(2)掂一掂,初步感觉这些物品有多重。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1)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觉1克和1千克物品有多重。如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三个苹果等物品的重量。(2)验证猜想教师简单介绍天平构造,使用方法。并用天平称物品的重量,验证它实际重量或用其他的方法来称物品的重量,如用弹簧秤。(3)小组合作、交流并汇报结果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1、做书中“做一做”题目。2、开展“寻找克和千克”的活动,在校园里、家中、商店里寻

2、找哪些东西是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做好记录,向老师、家长汇报。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你学到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有待解决?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课标提出的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体验的目的。本人实践后有如下的体会:1、要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

3、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方便面、一块香皂、一粒糖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秤来验证,就使得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都是小朋友经常接触的东西,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是小朋友熟悉和感兴趣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习的紧张不安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2、主动体验数学问题。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重量单位不

4、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教师做一个组织者、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这里主要体现了两个层次:从已知推出未知;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认识也逐步清晰。在这种体验活动中,学生开始意识到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中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数学其实是自己动动脑筋也能解决的事情,这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成功体验。、自主探究实现“再创造”。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估计个分硬币和一个苹果的重量,学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教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辩论,当学生想到了却说不清楚时,就启发他们动手来操作,只要学生能努力达到的,教师就决不包办代替。教师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承担苦恼、分享快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一颦一笑都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爱心,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中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喜欢数学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