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838388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因材施教意义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因材施教思想实现的具体路径安排。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初中;数学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也是培养学生才能的一条捷径。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学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区分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来进行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一、因材施教

2、的意义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后加以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如果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和发展,但如果让学生在他们所“短”的方向上做出成绩是不切实际的。由于每个人的“长”“短”不一,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因此,教师的学问就是抑扬之学。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实行分层次教学时除了要区分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外,还应有发展地使用教材,更应关注和了解他们的态度。在学习问题上,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它又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关注兴趣的前提下,使他们端正态度,并且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兴趣的勤奋是不会长久的,没有端正的态度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刚入学的“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转变。二、基于兴趣的因材施教模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的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情等的不同就相对符合其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地发挥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兴趣之于学习特别是对初中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设置的“二十四点”游戏,

4、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游戏中渗透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游戏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且在四人小组合作下产生了多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正是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进行探索交流,又是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缩短了学生之间由于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造成的差距。可见兴趣是教育成败的重要条件。有兴趣,就会用心专、用情痴,全身心投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投入,故心无旁骛;因为乐意,所以通过勤奋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而没有兴趣,就容易倦怠、松懈。当然,也可以做一些事情,可能也会做得不错,但总归平庸。也就是说,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教育的效果;不讲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

5、才便是蠢材。兴趣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这就启示我们,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展兴趣。三、思维习惯的养成在发现学生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扬长避短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中思维习惯的养成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必须抓准时机。而这个问题在二千多年前孔丘就已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述而篇)(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讨提问的内容

6、、时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通过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做到“愤”而“启”,“悱”而“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大幅的提升。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学会放弃,避免作无效劳动,而不能在此情况下采用简单机械的重复来使学生“掌握”。自然,这种方法在个别问题的理解上是有益的,但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实际能力这个大目标来说,它是非常有害的方法,甚至是扼杀学生能力培养的大敌。因为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加大了学生的依赖性,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或受强制学习的习惯。这使笔者想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学,大

7、学教师对高中教学提出的质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什么会这么差,这是与基础年级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维“包办”分不开的。而新教材的内容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例如,数学七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中,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拼出十几种甚至于二十几种图案,并且对于每一种图案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感受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几种几何图形,培养了学生的图形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到了“举一隅而三隅反”,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总之,要想使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得以实现,就应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因材施教能够在学生的自觉、自省、自律的积极学习态度中得以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