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万春(中共凯里市委党校,贵州・凯里556000)一、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 又称都市村庄, 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 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 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 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 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 “村”的居民聚落 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 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二、城中村现状特征1、土地属集体所有制,以农村居民宅基地为主,其他建设用地为辅,农用土地不断减少至消失,成熟的城中村已经没有农用土地2、建筑以村民家庭住宅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高,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必要的城市公共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更是缺乏3、人口构成复杂,外来人口居多,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亦城亦乡,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相互之间为房东和房客的关系4、城中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房屋出租收入、集体经济分红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等,外来人口以居住为主,在本地打工,部分在本村从事经营,房屋租赁及其衍生经济成为城中村主要经济模式三、凯里“新城中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凯里 “新城中村” 的形成始于若干年前, 先是原有的老住户随着儿女的长大,成家立业。
在自家自留地上或承包地上修建房屋; 又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土地被征用, 又选用新的宅基地建房 而在 “老城中村” 还未改造好的同时, 这“新的城中村”又出现了,如罗汉山一带、新家坡一带、二龙新村一带等等,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就出现了1、建设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就现在的凯里二龙新村,原是桐荫坪村的一座山地,有部分村民的田土 21 世纪初期,部分村民在自家田土上修建房屋居住,而后这整座山地就变成了现在的城中村由于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建筑密集、错落“无”致,状况堪比“老城中村” 2、基础设施差首先道路没有统一规划,街道狭窄、弯曲,给消防和救护带来不便其次是水电没有统一规划,各家接各家的水电,导致水电线路混乱,排污管道更是混乱,遇到下雨,马路上污水比雨水还多3、缺少公共设施和服务,造成诸多不便四、对策建议面对“新城中村”这一现状,只有实施好改造,才能提升群众居住环境,打造“大凯里”形象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政府把握好改造规划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多问题, 推动 “城中村” 的发展, 使老百姓有 “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实惠2、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是改造的前提。
对已有的、新建的建筑改造是一大难题,但城市发展需要所以,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搞好改造规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考虑到居民的长远生计,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的论证是改造的基础对城中村各方面作反复的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公开透明,履行好职责,使改造有科学依据,得到群众的支持和信任4、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是有力保障 “新城中村”管理混乱,大部分外来人口由社区登记管理, 且只管计划生育这一项, 所在村委会只管自己的村民 因此,要制定一套统一的、 全面的管理制度, 由村委会执行社区化的管理, 打造功能齐全、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文明健康的新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