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819145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导学问题设计陈建明 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县在小学中高年级课堂开始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明确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从操作层面提出“三先三后”的显性要求:即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评。2010年暑期,我们提出“问题导学”的教学构想,并在县内多次开展研究活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学习状态有了根本的改变。“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 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导学问题

2、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组有助于迁移新知的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二是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这一点在概念教学中尤其重要);三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即围绕文本中例题的重点与过程展现不够充分的地方设问;四是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导学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一、导在新知迁移点“为迁移而教”是教育领域十分流行的口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理念。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

3、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比如,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 1007478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

4、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二、导在知识发展点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

5、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吗?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2223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

6、:“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铺垫。三、导在自学关键点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追问,把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比如,五年级(上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1,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自学课本,思考:18表示的是什么?用182求的是什么?试着将例1的表格填写完整。(2)想一想。你

7、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列举吗?比如说画图。(3)算一算。计算每种情况下面积的大小,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4)试一试。如果换成是24根栅栏,你能像书上这样列举吗? 在这道例题中,正确理解18根1米长的栅栏与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要“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就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用182。上面的设计,着力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的策略来列举,同时,通过变换题目数据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满足学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比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2,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思考:“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表示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2)

8、试一试。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把例2第一种思路的7种不同的方法列举出来吗?(比如说借助文字、符号或图形)就这个例题而言,准确解读“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意思是关键。正确分类是“一类一类”地数出来的前提。其次,教材并没有把例2的第一种思路完整地列举出来,而提醒学生个性化地进行列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例题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并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交流会变得顺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理解与把握知识。四、导在理解盲点处教材往往是对动态知识的静态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东西。也正因这种“固化”的处理,

9、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教材文本,理解文本。比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的?书上第一张表格是从1个3人间列举的,这时2人间的10是怎么得到的?3人间为2时,2人间的后面怎么画了道横线?3人间为3时,怎么算2人间的间数?你能继续往下列举吗?(2)想一想。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你会吗?在书上的表格中填写好。(3)试一试。如果住宿的人数改成24人,这时可以全部住3人间吗?可以全部住2人间吗?这时又该怎么列举呢?自己试一试。这道例题的列举过程,教材回避了只住2人间或只住3人间的情况,因为23人单纯住2人间或3人间都不满足题意,因而在列举的时候是从1个3人间开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只住某一种房间的情况却是客观存在的。当住宿人数变成24人后,我们的列举就应该从0个3人间开始。再说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