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理念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80923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教育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国教育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国教育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德国教育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国教育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教育理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教育理念摘要:德国是哲学的故乡,德国早期的现代化以“哲学革命”著称于世。而特别有特色的是德国的哲学对教育的指导。国王威廉三世、威廉冯洪堡、康德、费希特等哲学家或者具有哲学家头脑的人物,在德意志的教育史上对德国教育精神做了充分的奠基和实践。形成了德国大学教育的的基本理念:国家要求大学教授与学者应处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彼岸,“远离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国家必须保持学术的自由。大学也是国家的文化代表。教师要不断地研究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的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这种对永恒的参与,成为了他们最高的道德义务,最高的存在形式。学生“不为谋生而学习”,而是为

2、了追求真理。关键词:哲学,德国大学教育,学术自由,理性,科学一、 德国大学教育理念的哲学基础(一)、威廉三世通过教育的现代化来优化国民,获得理性1807年的堤尔西特和约剥夺了普鲁士一半的领土,它流尽鲜血,一贫如洗,还得向拿破 仑法国交付战争赔款。然而具有哲学家头脑的国王威廉三世对从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说道:“这个国家必须通过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在内阁讨论中,这位国王再度明确了他的态度:“正是由于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国防部长沙恩霍斯特也表示支持:“普鲁士要想取

3、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 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有在教育与科学上的世界领先地位。”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普鲁士决心废除败落的大学,建立理性的新组织现代化的大学。通过教育的现代化来优化国民,以求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纳税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诚,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员。一种新的关于教育和科学的观念得到了贯彻,这就是理想主义的新人文主义。(二)康德哲学提出人的教育是为了自主康德哲学是一切普鲁士改革,包括大学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人不应被作为手段,

4、不应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三)、费希特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哲学家费希特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去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 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的,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而是要去唤醒 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 !”(四)“洪堡五原则”关于科学的定义被后人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了和谐发展的观点

5、:“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 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他不仅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柏林大学,还给出了现代的科学定义,这就是著名的“洪堡五原则”:1 科学是某种还没有完全得出结论的东西,还没有被完全发现,没有被完全找到的东西,它取决于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上 的不断反思。2 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对世界的反思,对人行为准则的反思。唯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业区别开来。3 科学首先有它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

6、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也仅仅是第二位的。当然,对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4 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他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他的个性,然后,他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5 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和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连国王威廉三世也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大学是科学工作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 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二、德国大学教育理念

7、的表现特征(一)、德意志历届政府(不包括纳粹时期)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威廉三世曾对从拿破仑占领下的哈勒大学逃出来的教授们说:“这个国家必须用它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是由于贫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对此,国防大臣格尔哈特沙恩霍斯特也深表赞同,他说:“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要在教育与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威廉三世还有一句可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德意志能够从一个落后、分裂

8、的农业国逐步走向统一与现代化,迅速赶上先进的工业大国并争霸世界,虽经彻底溃败而犹能重新复苏,这些都与政府重视教育、国民素质较高有密切关联。这一重要的历史经验,现今正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后起发展中国家,应该给以高度重视。 柏林大学开办以后,现代化大学随后在德意志30多个邦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 普鲁士大学模式已成为了全德意志、继而也是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归结起来,德意志大 学具有以下特点:洪堡创立的不是英法式的专业高等学校(Kollege),而是大学(Universit?t,英文中的University)。这个词本身来源于德语中的Universal,即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在德

9、国,大学就一定是综合性的大学,与工科、实用学科的专门学院有严格区别,科学知识的推广和运用才是这些学院的任务,因而其地位和级别也是低于大学的。大学成为了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正是在这里,人文科学才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科学的新体系也才最后确立了它们真正的独立地位。在德国的大学,教授们不再像神学院时代那样只能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去思考了。不断地研究 不为人知的东西,发现新规律,不断地向真理的接近,增长人类的新知识,这种对永恒的参 与,成为了他们最高的道德义务,最高的存在形式。只有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者,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照本宣科,拾人牙慧的

10、人在德国的大学中是做不了教师的。总之,研究被职业化了,大学成为了研究者的共同体,并开创了严格的成就原则。大学人事上的选 择, 不是考虑个人好恶,家庭的社会地位,甚至也不是口才、写作能力和教学技巧(这属于工科、师范教师的资格),而是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决定着大学教授位置的占有。在德国的大学中,只有教授才是国家公职人员。大学设有编外讲师和额外教授,其资格的获取需经国家严格的考试。他们拿较少的工资,但国家为这些年轻人设立了专门的研究基金。他们要得到教授的位置,必须献身于科学研究,必须向已形成的舆论挑战,必须冒着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必须要有科学研究上的真正突破。事实上大多数突破都是由年轻

11、人完成的。另外,德国大学里,教师绝不允许在同一所大学里升格。教师队伍中不存在某一所大学 毕业出来的人占优势的现象,这不仅扫除了门户之见,而且也严肃了成果鉴定和职称评定,因为任何一位教授都不能允许没有真才实学者取得与他们千辛万苦才换来的同样地位。德国人最先作出的这种防止近亲繁殖、裙带关系的现代化措施,后来也在世界各大学中普遍推广。(二)、大学也成为了德意志人才的收容所。大学和科学对于有才能的人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市民子弟 通向其他社会领导岗位如管理、军事、政治的入口,由于向贵族优先权的倾斜而受到了限制。(三)、大学也是国家的文化代表。1810年以后,国家已取代了教会成为了大学的财政提供者。

12、大学成为完全世俗化的机构,自我决定内部的事务,如研究、教学以及科研成果的鉴定等。大学校长由教授们“轮流坐庄”,只需经国家的批准认可。(四)、大学教授有任意的开课权,工资由国家支付,享受社会中上层的生活待遇。聪明的统治者懂得:“经济上的压迫感是会影响到他们的思考的,虽然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活动都是可以得到内心的满足的,但内心的满足是不能当作工资的,教授们是不能用他内心的满足来填饱他妻儿的肚皮的。”同时国家实行严格的退休制度,不管什么人到了65岁的退休年龄,都得将位置让给年轻人,但退休后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有一点是严格禁止教授们去做的,那就是,绝不允许大学教授去办公司。相反的是,历来德国的法律都规

13、定,企业家凡资助一位教授的研究课题,并拥有这位教授与该校校长的联名签字的文本,可到税务局申请减税。若是投资于名教授的科研项目,或是资助创新性课题,不仅能获得减税上的好处,还能极大地提高该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德国的教授从来就不缺科学经费。直到今天,连别的发达国家教授也是用“气宇轩昂”之类的词句来形容德国大学教授。一位德国国家乐团的指挥若是能在他60岁生日时得到国家授予他的名誉教授的头衔,那他的一生就走到了光辉的顶点。(五)、“为谋生而学习”在德国大学中是受人鄙视的。接受教育是德意志国民的一种义务。爱因斯坦鄙视这种谋生的动机:“这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我想的较多的还不是技术进 步使人类直接面临

14、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对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这种思想习惯会像致命的严霜一样压迫在人类的关系上的。”因此他强调:“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 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六)、德国大学生的学习有充分自由,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里去学习,只要那所大学还有名额可以注册。(七)、国家要求大学教授与学者应处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彼岸,“远离社会实际政治与经济利益”。这使德国的学者成为一支与“有产者”相分离的特殊社会力量。科学的自由为国

15、家和社会保存一支校正力量,以便能去校正那些在政治和社会上形成优势的东西,因为并非那些成了优势的东西一定都能将社会引向一个绝对健康的方向。三、 德国大学教育理念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一)德国的大学对德国的崛起特别重要意义德国的大学对德国的崛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从1810年德意志人创办人类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以来,德国的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也成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样板。德国大学为这个民族赢得了世界性的辉煌。在这个一向被视为有着浓厚封建专制传统的社会里的大学,贯彻思考自由,科学自由,科学无权威,以及“远离社会实际经济利益”的原则,为人 类造就如此之多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哲

16、学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 ,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以及卡西尔;历史学家兰克,莫姆森,斯宾格勒;文学家歌德,席勒,海涅;经济学家马克思,李斯特,瓦格纳,艾哈德;社会学家韦伯,弗罗姆;数学家高斯,黎曼,闵科夫斯基,希尔伯特,哥德巴赫;物理学家弗劳霍荷,赫茨,哈伯,洛伦 兹,普朗克,爱因斯坦,波恩,玛依尔,赫姆霍尔茨,伦琴;化学家现李比锡,奥斯瓦尔德,哈维尔,威尔斯塔特,瓦尔堡;以及地理学家洪堡。所有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是与德国的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到19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自诺贝尔奖开始颁发以来,已有95位德意志人成为了该奖得主。1933年以前的德国是全世界该奖得主最多的国家。(二)、德国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中国的近代教育是“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一直是非原生型的。在今天,大学应该怎办办学,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