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802832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顶山市2012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请将选出的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卷所附的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余各题按照题号答在答题卷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第卷 阅读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说 “韵”金开诚 “韵”最初的含义大约是指声调的和谐。蔡邕琴赋中的“繁弦既抑,雅韵乃扬”,陆机演连珠中的“赴曲之音,洪细入韵”,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声调的和谐经过人的“通感”首先向两个方面蔓延生发。一个方面是指人的

2、神情、气派、风度上的和谐得体,这一般被称为神韵、风韵但神情、气派、风度这几个词,一般说来是中性的,无褒贬之意。而神韵、风韵般指神情、气派、风度中已经含有了某种和谐之美。另一个方面是在文学艺术中蔓延,这一般被称为气韵。如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将“气韵生动”列为“绘画六法”之首。 不过,以上所谓的形容人的和谐用“神韵”“风韵”,形容文学艺术的和谐用“气韵”,只是就一般而言,实际上两者混用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韵”的含义既已蔓延到形容人与艺术,就势必还要扩散到各种事情上去。“风流韵事”即其显例,而其事则必须和谐才能称为“韵”。如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就是风流韵事,有“墨皇”兰

3、亭集序为证。倘若这帮人喝醉了酒争吵起来,乃至大打出手,那就既不“风流”也非“韵事”了。唐代元稹写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不算“风流韵事”,因为“始乱终弃”这件事并不和谐。等到会真记演变成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时,作品所写的就是风流韵事了,因为那事情虽有波折,终趋和谐。和谐之美是“韵”的核心含义,这是不能有太大变化的。 “韵”虽以和谐为核心,但这和谐却还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从谢赫所强调的“气韵生动”就可以看出,和谐还须是动态的,具有外在的或内在的生动性。比如说时装店里使用的木制模型,套上时装不能说它不和谐,但却没有气韵;而活的时装模特儿的表演却变静态为动态,具有外在的生动性,那就或多或少有些气

4、韵了。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之类,那是不穿时装也有气韵的,因为它具有内在的生动性。“韵”所指的和谐要结合生动这个特征是势所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出于声调,而声调则是流动变化的。蔓延到人,别人的神情,气派、风度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得充分;又蔓延到文学艺术,自然更要求生动传神。静态的书法、绘画尚且要求只有形象生动,才谈得上气韵,更何况动态的电影与电视剧等。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倘若毫无气韵,那便是劣作。 第二个特征是“韵”的和谐还要使人玩味不尽,所以又生发了“韵味”这个词。在京剧行家看来,唱得有没有韵味,乃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标准。照理说,一个演员唱戏,只要音色不怪异,又不荒腔走板,自然已达到和谐有“韵”的标准

5、;但,事实上“韵”之外还要再加上“味”,就是说这种和谐还必须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才会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只有有了“味”,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加富有中国特色。因为“韵”所指的和谐已经是传统的中庸思想的一种表现了;如果再加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味”,那就又涉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阴阳统一了。 总之,对“韵”的追求,不但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且也为传统文化宝库带来了相当客观的创造性成果。有关“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是很值得借鉴的,它能使中国人的生活与创作多一点风姿韵致,少一点不文明。 (选自艺术欣赏之旅,有删改)1下列关于“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原本大约指声

6、调的和谐,后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艺术活动进一步蔓延到各种事情,这些符合“韵”的标准的事情都含有和谐之美。 B和谐之美虽然是“韵”的核心,但在此之外还要“气韵生动”和有“韵味”,这样才能使“韵”这个审美标准更符合中国特色。 C“韵”在人的神情、气派上体现为神韵、风韵,一般无褒贬之分;它在文学艺术中表现为气韵。而实际上却常常存在混用的现象。 D作者列举兰亭集序和会真记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韵”一要和谐,二要有能流传后世的作品作为证明。2下列关于“气韵生动”和“韵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韵生动”是从外在或内在的生动性上提出的要求,无论在动态还是静态上都要求生动形象,才谈得上“气韵”

7、。 B静态的书法和绘画也可以“气韵生动”,而动态的电影和电视剧若毫无气韵,便是劣作。这说明衡量艺术作品是否有气韵的关键不是表面的动与静,而是是否生动形象。 C“韵味”指文艺作品还要能引发审美中的联想与想象,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具有使人玩味不尽的魅力。 D“韵”的和谐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有无相生和虚实相成。3下列分析与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其他民族文化所不具备的。 B“韵”的创作经验和思想经验的借鉴既涉及个人的生活品位,更关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C“韵”是“有”“实”,不

8、具备中国特色;“味”是“无”“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标准。 D与“韵”有关的神韵、风韵以及气韵等表述往往并不固定,“韵”的含义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已被广泛了解和接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纵囚论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

9、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

10、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古文观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纵:即使 B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移:改变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欺骗 D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常:恒久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唐太宗“所以求此名也”中“此名”的一组是( )(3分) 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

11、者矣 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 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A B C D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立论清楚,步步分析,层层辩驳,在短小的篇幅内,或质疑、或答问,从容不迫,收放自如,是一篇发挥雄辩之才的力作。 B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C在欧阳修看来,这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是沽名钓誉之举,不能成为治

12、理天下的定法。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5分) _ _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5分)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少年游 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8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5分) _ _9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_ _ 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仰观宇宙之大,_,所以游目聘怀,_,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策扶老以流憩,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