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79302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摸底考试及答案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小楷(ki) 彷徨(fng) 污秽(hu) 深恶痛绝(w)B哽住(gn) 选聘(pn) 元勋(xn) 气冲斗牛(du)C无垠(yn) 赫然(h) 涉猎(sh) 鲜为人知(xin)D挚友(zh) 衰微(shui) 惩罚(chng) 锲而不舍(q)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贪婪 尴尬 截然不同 恍然大悟B譬如 遗撼 停滞不前 人声鼎沸C搓捻 威慑 小心翼翼 人迹罕至D羞惭 须臾 花团锦簇 众目睽睽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

2、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诫子书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B自从兴化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兴化警方开展了整治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C随着我校“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D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5、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一致的一项是( )A夸张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

3、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B反复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的心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C排比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D比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着全然不同的景观。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商品大潮的汹涌而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生活带来无限生机。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ABCD7、默写填空。(1)木兰诗中描写为作战准备的句子是:_,_,

4、_,_。(2)木兰诗中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 ,_。(3)描写边塞极其寒冷的句子是_,_ 。(4)“_, _ ”两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5)木兰诗中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原句是: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1)期行(_)(2)尊君在不(_)(3)相委而去(_)

5、(4)下车引之(_)(5)尊君(_)(6)家君(_)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待君久不至,( )已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最后的老师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

6、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他走过来,蹲在她

7、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

8、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

9、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

10、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11、析。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2、陪他吃碗面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他说:“等等啊,等等啊。”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

12、。”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我固执:“等下次吧。”说完,我就走了。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

13、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出来。吃完

14、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我信以为真。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1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2)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描写角度)3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四、写作题(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