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558788048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40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高考作文真题解读2024年新课标卷人工智能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作文原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新课标卷人工智能作文解析此题设计体现了对教考衔接的出题意方向,对标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四单元的“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对于“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所带来的便利青年学子有切身的体会,除此之外也可以联系现实

2、中暴露出的问题,诸如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辨识问题、网络秩序问题、大数据投其所好推送的“精神快餐”问题、人工智能对我们自身能动性的妨害综上,需要青年学子紧密联系现实,从自身出发,深刻反思“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的两面性,重点思考其暴露出的问题,考虑成因及其对策。2024年新课标卷人工智能写作指导考生除可以书写以上问题带来的困扰外,还需要剖析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诸如“精神快餐”问题,我们青年学子应思考波茨曼曾说过的“娱乐至死”预言,应该提升自身品味,考虑网络信息的营养和对自身的影响。诸如“人工智能对我们自身能动性的妨害”,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我们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在深陷人工智能红利

3、时要警惕“降智”的风险。2024年 全国甲卷 交流适用地区:四川、陕西、青海、内蒙古、宁夏高考真题:交流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 全国甲卷 交流作文解析:本题选择“相处”“相遇”这样一个高中生的常见话题,希望借此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理性思考或真情实感。“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是作文材料预设的一个前提,更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4、多数青少年为此迷茫过、困惑过。“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青少年在“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现象,“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成为封闭型人格形成的一个起点,2024年 全国甲卷 交流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材料最后提出问题的正确解决之道“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不回避矛盾与分歧,充分表达自己,坦诚交流,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材料三层语境,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真正的相遇”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意味着你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2024年 全国甲卷 交流材料是一个观点的陈述,没有设限定性的情境任务,这给考生

5、的写作留下了足够多的思考空间。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针对三层语境,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及观察到的相应社会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考生可以针对整个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辩,可以将其中的前提、现象、答案作为立论的基础,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词语凝炼观点。而用“相处”与“真正的相遇”、“冲突”与“交流”、“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等进行组合思辩,也可写出切合题意、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来。考生如果选择“相2024年 全国甲卷 交流处”“相遇”“坦诚交流”等话题,切合作文材料内容,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写作指导 本题围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命题,

6、应重点讲述“坦诚交流”的原因和意义。为何要“坦诚交流”,“坦诚交流”有何意义?怎样实现“他人相处”?首先是聚焦意识。必须将题意与现实相联系,找到实实在在的“思考点”。“坦诚交流”的意义诚如材料所言,“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而生活中人们相处,确实有时候为避免冲突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命题人“其实”更倾向于坦诚交流。考生需要聚焦话题词,向深度、广度两方面继续思考:为什么坦诚交流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交流的目的和途径往往需要坦诚,才能更及时有效。外延上可以在交流群体上多维度展开,如在工作生活中,亲人、同学、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展开时空的横纵坐标,联系古今中外,联系传统文化中的交流之道,都可视为对“坦诚

7、交流”的题中之义。写作指导 其次,写作中要敢于针砭时弊,但又注意把握好分寸。能联系传统文化中的“见人只说三分话”的习惯谈其弊端。在写作中可以触及交流障碍的各种原因,也可以讨论“以和为贵”的相对局限性,尤其是在冲突不可避免时。这时也就深入理解了论语中孔子倡导“文质彬彬”的内涵了。要有亮点意识。可以在思辨层面,用矛盾(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分析坦诚交流需要具备的条件。也可以联系社会热点,凸显材料的现实意义。如当代青年为避免尴尬而选择的“已读乱回”现象,或者“双向奔赴”,都是在交流范畴内当代人的选择。还可以联系教材,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开门见山谈“郑亡”鸿门宴中张良反问刘邦实力能否与项羽一决高下。在写

8、作中都可以为考生所用2024年新课标II卷 未知之境适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吉林、黑龙江、山西、云南、广西、甘肃、贵州、新疆、西藏真题: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新课标II卷 未知之境 作文解析1: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聚焦于“探索未知”的主题,以及

9、这一主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题干通过“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飞离地球的实例,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勇敢追求和不懈探索。这些实例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更揭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渴望。材料中的关键词“未知之境”和“联想与思考”提示我们,作文应围绕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展开,同时结合个人的联想和思考,探讨这一探索过程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立意上,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探索未知的精神价值、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对科技进步的促进等。这篇作文不仅要求考生展现对材料的深入理解,更需要结合个人经历和思考,提出有深度、有见地的观点。因此,在撰写作文时,考生应明确论点,合理

10、安排论据和论证结构,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见解。2024年新课标II卷 未知之境 作文解析2题目解析2(源自教育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本题从本试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相关的作文话题。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作文材料最后一句“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其中的关键短语“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与考生此刻身处考场的情

11、境不谋而合。2024年新课标II卷 未知之境 作文解析2题目解析2(源自教育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12、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2024年新课标II卷 未知之境 写作指导:本篇作文适合写成议论文或散文。议论文需要围绕“探索未知”的主题,展开对其意义、价值的讨论,并结合实例进行论证;散文则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对于探索未知的感悟和体会。开篇可以通过引用“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成就,引出探索未知的主题。简要描述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历程,强调探索未知的重要性。接着,过渡到个人层面,提出观点:探索未知对个人成长具有深远意义。正文部分可以分析探索未知对个人能力、思维视野、2024年新课标II卷 未知之境 写作指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可以运用具体的事例,如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青少年在学习中

13、的探索精神等,进行论证。同时,也可以利用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素材,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探索,进一步论证探索未知的重要性,深化主题,讨论这些领域的探索对个人和社会的潜在影响。此外,可以分析未知之境对人类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变革。强调探索未知对于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面对未知时应持有的态度。结尾部分应总结全文,强调探索未知的重要性和意义。呼吁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未知,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可以展望人类未来的探索之路,表达对于未知世界的期待和憧憬。在撰写作文时,要注意保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同时,要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

14、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2024年北京卷 历久弥新适用地区:北京题目一高考真题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2024年北京卷 历久弥新 作文解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文体要求是议论文。这则材料首先给出了一组排比句,从三个方面列举“历久弥新”的内涵和外延:“经典”“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历久弥新”事物的精神属性,为写作思路提供了提示。排比句后有一个总结句“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15、,即“历久弥新”的解释,指引学生围绕这些“愈显活力和价值”的事物,提出论点并组织论据。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材料,结合自身写作,写作任务明确。材料围绕以往传统和当下时代,从时空和价值尺度,探讨传承传统和突破创新的关系,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要求。”也暗合中学生核心素养中继承传统文化人文底蕴的要求和责任担当的内容。考题考核重点明确,考查方向正确,对引导青年关注思考社会问题,发展自我,担当责任都有很深的教育和指导意义。体现了高考选拔人才和引导青年成人成才的双重功能和价值取向。2024年北京卷 历久弥新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命题作文,文体要求是议论文。这则材料首先给出了一

16、组排比句,从三个方面列举“历久弥新”的内涵和外延:“经典”“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历久弥新”事物的精神属性,为写作思路提供了提示。排比句后有一个总结句“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即“历久弥新”的解释,指引学生围绕这些“愈显活力和价值”的事物,提出论点并组织论据。写作要求学生针对材料,结合自身写作,写作任务明确。考生可以参考题目给出的例子,从不同角度围绕“历久弥新”展开论述,要追求体现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宜流于铺排。要写好作文,关键是处理好写作的切入角度,深入分析“久”和“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继承历史,才有创新突破;也只有从实际出发,挖掘传统在当下的价值,才能使古老永葆生机,长盛不衰。传统和现代,古老和新生和谐和辩证地统一。2024年北京卷 历久弥新 写作指导:在选择写作角度切入点上,尽量从小处着眼,从具体的点去切入,避免大而空的论述。比如可以围绕“人文主义”来探讨人文情怀的历史意义和在当下的价值,也可以分析经典作品红楼梦的永久魅力,也可以评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久”之间的关联,和可以探讨古老哲学思想对处理当代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