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本为支点.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78374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课本为支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以课本为支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以课本为支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以课本为支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以课本为支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课本为支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课本为支点.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课本为支点,构建语文研究性学习平台 2010-03-21 18:41:08| 分类: 参评论文(本栏目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 谢火辉内容摘要:我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以课本为支点,根据课文内容商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学生一起在语文课本中积极合理地寻找着研究的支点,构建起研究的平台。从这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许多问题是可以引发学生研究、探讨的兴趣的,积极地利用这些资源,对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深化语文学习的内涵,培养学生真挚情感,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起到了

2、有益的作用。也把教师从以往繁冗的讲解分析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在生活中需要语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感和兴趣,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语文的欲望。本文重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课本为支点,构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几个成功的案例及在其中得到的启发。 关键词:课本 构建 研究性学习 平台 教育专家反复强调,课本中选用的文章是语文学习的例子。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这个工具,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创造五彩缤纷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并且充实美好的物质生活。 语文教学改革须改革教材,但更须改革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基层的普通语文教师要去改革教材并非易事,但以现有课

3、本为支点,发现课本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口,充分运用这种契机,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深化语文学习的内涵,却是大有可为的。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正是拓展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下面是众多学生研究课题中部分已结题的与课文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课文相关的部分研究课题 课文 研究课题 题目组成员 指导师 胡同文化 樟树栽培和樟树文化 略 略 陈情表 对中国尊老敬老传统研究 略 略 咬文嚼字 中学生错别字调查 略 略 我与地坛 感恩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略 略 游褒禅山记 白岩山现状调查研究 略 略 腾王阁序 金华市古迹文物调查 略 略 病梅馆记 园林文化和现代园林经济 略 略 南州六月荔枝丹 义乌红糖史研

4、究 略 略 寡人之于国也 从农村家庭动物饲养的变化看社会的发展 略 略 一、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习的深度厂度 人们都会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课内语文教育与课外语文教育在功能上具有同构性,语文课外教育对语文学科不可或缺,语文学习和运用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内,从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要沟通信息和交流思想都需运用语文,课外阅读、写作和听说的数量和范围都大大超过课内部分。那么怎样让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统一有机结合呢?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学习形式就是一种课内外教育有机结合的好形式。我们在课本胡同文化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深入研究这个广义的“文化”。启发学生透视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有好多学生对“胡同文化”是这

5、样理解的:“胡同这种建筑形式,使历代居住其中的居民,渐渐地受到胡同的熏陶,从而影响了居民的思想、性格和风俗,从而形成特有的胡同文化。”那么,是否一种事物长期与人们密切相关,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性格,而形成文化呢?在探讨中他们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研究小组,其中以“市树”香樟为研究对象的樟树栽培与樟树文化课题研究最为成功。他们利用假日从对校园内的樟树实物亲密接触开始,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访问各自村庄老人,查阅各种有关樟树的资料,从樟树的生长特性、栽培方法到樟树的功能用途,特别是樟树与人们生活的亲密关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明白了:樟树文化产生的背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6、,人们祈求平安,祈望保佑,例如每年都要发生的风灾飓风过处往往家毁人亡,庄稼颗粒无收,而村边有几棵高大茂盛的大樟树,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阻挡风灾的效果,同样一次风灾,村口有大樟树的村的损失往往比没有大树的村的损失少得多。长久下雨,往往引起山体滑坡,形成可怕的泥石流,而大樟树根系发达,绵亘几百米,起到稳定山体的作用,四周有樟树的村就不容易发生泥石流。无数次比较让人们明白了大樟树的庇护作用,人们为感谢它,往往采用焚香磕头采表达,久而久之就把大樟树奉为神明。樟树文化的流传发展自樟树奉为一方神明以后,人们越采越将自己的命运和樟树紧密联系。旧社会农民生活困难,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小孩成活率很低,孩子几乎自

7、生自灭。人们看到樟树高大茂盛生命力强,寿命长,不怕风吹日晒,就希望孩子能像樟树一样长得壮实。于是人们往往在孩子出生时就让孩子认樟树为娘,以此寻得依靠,每到周岁等重大关头,都去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成为我省不少地方的风俗,有的干脆在名字里加上樟字,如?:樟根、樟福、樟有、樟贵、樟华、樟青等,比比皆是,可见人们对樟树的喜爱和敬仰的程度。 既然有大樟树的村子在灾害面前能平安,那么没有樟树的村子纷纷效仿,在村口路边栽上樟树,称为“水口树”,以求保一方平安,人们为保护樟树不被损毁,就编出种种故事,约束大人小孩对樟树的不敬行为,如冒犯樟树要肚子疼,砍伐樟树要引发村里火灾,砍伐者往往大病一场或暴病而死等等形成一

8、种敬畏的舆论环境,这种种迷信说法,当然没有直接的科学道理,但却歪打正着,用今天的科学分析,保护樟树其实是保护森林,提高村庄的绿化水平,改善气候环境,遮荫挡雨,净化空气,营造一个适宜人居的环境。反过来,一个适宜树木生存的自然环境,当然也有利人类生存。树茂村旺自然也有其道理了,大樟树称为风水树,树大成了村兴的标志,也就顺理成章了,种种愚昧迷信的说法,是在文化科技落后情况下人们为生存不得已采取的保护办法,而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隐含有科学道理,效果上与今天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人人有责,盗伐毁坏树木均应受惩罚的村规民约,甚至森林法都是一致的。 樟树的地位确立后,在人们的保护下,加上它自身高龄、芳香、树冠

9、大,常绿等特点,人树依存关系就越采越紧密了。 过去人们精神生活贫乏,一个自然村村口的几棵大樟树,树冠美,如巨伞遮风挡雨,自然就成了人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相当于一个天然公园。吃饭时,百姓也多是盛了饭走出家门,聚到樟树下边吃边聊,谈论远近新闻,天文地理,樟树几乎就成了村庄的“大会堂”。樟树下成为信息发表交流的平台,成为维系全村人情感纽带,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家具、农具、普遍用木制,那么樟树因其高大、粗壮,材质坚硬,有自然芳香,有防霉防蛀功能。因此,樟木箱成为本地姑娘、媳妇必不可少的陪嫁。家中拥有一对樟木箱子可以成为传家宝,传承几代人的荣耀和亲情,也正因为樟木的坚硬,有芳香,

10、在人们印象中就成为珍贵的材料,因此许多祭具、礼器多用樟木材料,如本地盛行的“迎龙灯”的“龙头”都是用樟木雕刻而成。但人们砍树前往往是祭拜后砍伐,显得非常滑稽,这是人们在保护樟树和使用樟树发生两难矛盾时采取的一种自我的解脱的方法。 樟树文化的深入人心。衍生出许多故事或文学作品,如民间故事问三不问四讲的是一个穷孩子出生在樟树洞里,爹妈就给他起名为“树洞”,历尽磨难,眼睛受伤,长大后他要到天边去问天?什么时候能改变他的命运,他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在问天的路上碰到别人的一些问题托他去给他们问问天,结果历经千难万险到达天边后,别人托带的问题已经有三个了,而天只能回答他三个问题,怎么办,树洞毅然放弃了自己的

11、三个问题,而先为别人问三个问题。故事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为他人着想的英雄形象。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树洞”故事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灾难,歌颂了民族文化中先人后已的精神,当然结局是善有善报,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追古思今,人们敬仰樟树,爱慕樟树,它是幸福强壮的象征,在中国古树名木录中就有许多樟树品种,在江西婺源的大樟树几乎是国宝。很多城市村庄都以樟树命名,江西就有一个“樟树”市,那里生产四特酒。野外道旁的樟树还能起到凉亭的作用,行人长途跋涉后在樟树下休息,南来北往素味平生的过路人,很多就是在道中樟树下休息时交流后成为好朋友,也有青年男女在樟树下一见倾心喜结浪缘,成为佳话的。 樟树文化的新时期的变

12、化 破除迷信后,人们对樟树的认识现实了,砍樟树也不再祭拜不再敬畏。为求效益,追求速度,人们打破种子繁育,小苗移栽的常规,百年树龄,胸径达一米以上的古木竟也称为树苗,在义乌到金华的公路边,这种大苗木园圃到处可见。重达几吨的古树斩头砍根,捆绑后装车长途贩运的时时可见,很容易让人想到残忍两字,好比是绑架勒索。“苗”字的含意也变得模糊了。 得山“樟树因其高大繁茂,抵御风灾,净化空气等许多功能给人们生活带来福祉,从而使人们 对樟树产生崇拜敬畏心理,以至神化樟树到了封建迷信的地步,产生了旧有的樟树文化。又指出大炼钢铁时对樟树的滥伐破坏,实际上是对樟树文化的摧残,同时也打破了对樟树的迷信。把樟树命名为“市树

13、”是人们对樟树美好感情的寄托,是樟树文化的恢复和重建,是对樟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和服务百姓生活的奉献精神的肯定。对选樟树作为我市绿化当家树种的科学分析,以及绿化中“大树进城”,现象的否定和批判。学生在研究报告中问题与思考中是这样写的:“但现今几百年树龄的樟树从深山老林里捆绑下山,送进城里绿化,卖者一夜暴富得款几万几十万,买者一夜政绩辉煌,开发区变得古老 。长出几百年古树名木,其实这反映了急功社会上近利的浮躁心理,本质上是违背樟树文化的”。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思想感情,是现在很少见的,这样的对社会现实的透析思考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这样的语文学习既对胡同文化的“胡同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对

14、文化更有广泛的涉猎,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目的。 二、“文”“道”统一,培养真挚情感 “文”即语言文字形式,“道即语言思想内容。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讲究的是“义理,考据和辞章”,一贯强调的是“文”“ 道”统一。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左右摇摆,一会儿只强调“文”强调工具性,只注重咬文嚼字,一会儿又拔高“道”,突出政治性,语文课上成应景的政治课。一瘸一拐,文道很难统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步发展。语文课文教学若只停留在理论到理论的论证或只是对文学知识静态描述或教条式的阐释,那将是苍白无力的,必须要让其在实践中萌芽、开花、结果。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会真正明白它产生的背景和产生过程的必然性,也才真正明白它的特征、内涵和对未来实践指导的正确性与可能性,同时从实践走向理论,还要有多层次和多元的反复的研究,才会使一种理论走向完善与成熟。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生活是其全部的生命,它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与生活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道的教育要深深扎根于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中,要通过课本进行深入挖掘开发。 让课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再现,在真实的生活中创设情景。我们在陈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