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58770822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解析卷)(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年6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卷02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临绝境。因此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下图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 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A.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B. 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D. 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2. 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A. 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

2、,能保持适宜的温度B. 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C. 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D. 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答案】1. C 2. B【解析】【1题详解】太阳系自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8大行星,地球流浪至比邻星需要远离太阳,自内向外运行,因此要经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运行轨道。水星、金星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内侧,不会经过,AB错误;地球向外运行首先经过的是火星轨道,其次才是木星轨道,因此C正确,D错误。故选C。【2题详解】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生命该地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若地球与比邻星距

3、离适中,则会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能够存在,A可信;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有岩石圈,但是星际物质运行速度较快,大陨星与地球碰撞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破坏,威胁人类生存,此为不安全的宇宙环境,不适合生命存在,若该地为比邻星宜居轨道应该有安全的宇宙环境,B不可信;稳定的光照条件是生命存在的外部条件之一,C可信;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于生命存在,D可信。故选B。【点睛】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1.太阳的稳定提供光和热2.安全的行星际空间轨道共面同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自身条件:1.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适度2.生命必需条件:

4、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3.生物的作用对大气成份的改造:水结晶水汽化 原始的大洋读图“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3.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A、B、C三层,它们和它们发生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A. 色球(黑子)-光球(耀斑)-日冕B. 光球(黑子)-色球-日冕(耀斑)C. 光球(黑子)-日冕-色球(日珥)D. 光球(黑子)-色球(日珥)-日冕4. 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有( )A. 使得地球上潮汐现象更为明显和壮观B. 在赤道地区的夜空可以看到极光现象C. 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D. 促使地球内部温度不断升高【答案】3. D 4. C【解析】【3题详解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最外层的是日冕,ABC错误,故选D。【4题详解】潮汐现象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的影响,不是太阳活动的影响,A错误;可以看见极光的是高纬度地区,而非赤道地区,B错误;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C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内部温度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对电离层的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6、产生磁暴现象;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 图中地层属于同一个地质年代且时间较早的一组是( )A. B. C. D. 6. 根据图中化石推断,生物在这一阶段的演化过程是( )A. 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 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 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D.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7. 图中地层排序中符合由老到新的是( )A. B. C. D. 【答案】5. A 6. B 7. A【解析】【5题详解】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

7、的地层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属于同一个地质年代且时间较早的一组,故正确,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解】从生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也就是恐龙盛行。结合图示化石推测,动物在这一阶段经历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的过程,B正确,ACD错。故选B。【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读图可知,在最上面,形成的最早,岩龄最新,之后依次是,岩层由新到老依次是,在最下面,形成的最晚,岩龄最老,图中地层排序中符合由老到新的是,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上最

8、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称为原核细胞生物;经历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以后又依次出现了原始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位于29.59N,102.08E,距泸定县城39千米,距成都市226千米。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渠道,为成都地区提前56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 泸定县地震震源位于( )A. 软流层 B. 上地幔 C. 下地

9、幔D. 岩石圈9. 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网能提前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利用的原理有( )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慢 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地震波传播速度较电波慢 地震波传播速度较电波快A. B. C. D. 【答案】8. D 9. B【解析】【8题详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33千米,泸定县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应位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和上地幔顶部或者软流层以上地区,D正确,排除ABC。故选D。【9题详解】地震发生时,纵波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的破坏性大但速度慢;同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较电波慢,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在横波到来之前发送预警信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

10、。故选B。【点睛】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在于可以探测到地震最初发生时发射出来的破坏性较弱的纵波,而破坏性较强的横波由于传播速度相对较慢而会延后1030秒到达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测仪器检测到纵波后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出震级、烈度震源和震中距,预警系统在横波到达地面前1030秒通过电视广播及网络发出警报。并且,由于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得更快,预警也可能赶在纵波之前到达。 “海洋蓝洞”是海底突然下沉的巨大“深洞”,因从海面上观看时,其呈现出与周边水域不同的深蓝色调而得名。西沙群岛的“三沙永乐龙洞”是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据考证,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读“三沙永乐龙洞

11、景观图”与“永乐龙洞的垂直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下列地貌与永乐龙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相似的是( )A. 海蚀穴B. 雅丹地貌C. 三角洲D. 喀斯特地貌11. 关于永乐龙洞形成过程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洞穴流水侵蚀石灰岩层,形成地下溶洞 岩层顶部坍塌,形成边缘陡峭的落水洞A. B. C. D. 【答案】10. D 11. A【解析】【10题详解】读“永乐龙洞的垂直剖面示意图”可知,蓝洞是石灰岩被溶蚀形成的巨大“深洞”,与永乐龙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相似的是喀斯特地貌, D正确; 海蚀穴是海浪侵蚀形成的,A错误;雅丹

12、地貌是风力侵蚀形成的,B错误;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据材料“蓝洞形成于海平面较低的冰川时期,后期由海水涌入形成”可知,永乐龙洞形成过程是气候寒冷,海水结冰,海平面下降;流水侵蚀石灰岩层,形成地下溶洞;岩层顶部坍塌,形成边缘陡峭的落水洞;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洞穴,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为中国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两大类,地表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

13、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有溶洞与地下河,暗湖。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对土壤要求不高,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土壤水分与下列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 )A. 水汽输送B. 地表径流C. 地下径流D. 降水13. 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 放松了水土保持的管理B. 降水强度比以前增大C. 林层结构单一,拦蓄降水能力减弱D. 红壤土质疏松【答案

14、】12. A 13. C【解析】【12题详解】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土壤水分存在于土壤中,水汽输送一般在大气中进行,与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小,A正确;降水补给土壤水分,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分有相互补给关系,相关性较大,BC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林层结构单一,拦蓄降水能力减弱,C正确;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对水土保持的管理应较强,A错误;我国气候特征变化不大,降水强度没有明显变化,B错误;红壤土质黏重,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气候、植被、地形和水文条件、土壤的物理性质

15、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水分状况。与气候因素相比,土壤物理性质是比较容易改变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土壤的水分含量。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泥石流高发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图示泥石流高发区( )降水量大且集中地形平坦开阔固体碎屑物丰富气候干旱A. B. C. D. 15. 在野外活动遭遇泥石流时,我们应( )A. 顺着山谷往下跑B. 沿着山谷往上跑C. 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D. 向与山谷垂直的高处跑16. 地理信息技术在泥石流灾害中被广泛应用。为确定在泥石流灾害中被困群众的位置,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 GISB. RSC. GNSSD. WIFI【答案】14. B 15. D 16. C【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