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558768012 上传时间:2024-06-27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高中历史专题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秦因何而亡?(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探讨:秦的速亡对后世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1)爱惜民力,及时根据形势调整国家治理政策;(2)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政治和文化认同;(3)制度变革不能操之过急,需兼顾传统习惯,注意利益分配的平衡;(4)提高地方治理能力,逐步完善新制度;(5)君主权力需适度制约近年真题考点统计高考风向标夯实基础、必学知识、知识理解、历史解释选择性必修内容链接通史与选必的融合考点梳理深化理解课本

2、内容重点突破新情境导入、新情境试题、做题获识、学科素养新情境考练01030405专题专题专题专题04040404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02预习检测【构建【构建时空坐标时空坐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程标准核心概念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汉承秦制无为思想王国问题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独尊儒术上计制1.频率题

3、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多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所涉及2.情境设计:(1)利用文献、图片等史料创设学习情境。如(2023.全国甲卷,25)两汉江浙与湘江人口对比;(2023.北京卷,2)汉代简牍;(2023.广东卷,2)汉初治国理念;(2022,海南卷,2)敦煌汉简。(2)以汉代政治、经济等变化为主题,创设学习、社会情境。如(2023.全国新课标卷,26)两汉时期州地位变化;(2023,山东卷,2)东汉乘牛车风尚;(2022.湖南卷,2)汉武帝统治措施;(2022.广东卷,2)奉朝请;(2021山东卷,2)王国职官调整;(2021湖南卷,2)新帝人选标准3.核心考向:秦汉政治制度沿革;两

4、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两汉社会治理;两汉经济发展等.【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02预习检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巩固统治、反击匈奴作为首要任务。“七国之乱根源于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汉武帝在地方上采取“推恩令”和盐铁官营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盐铁官营”政策是中国封建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垄断经营政策。汉武帝尊崇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代开辟中西交通道路的主要目的是沟通东西经济、文化往来。03知识梳理“文景之治”尊奉黄老无为思

5、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制度建设“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分封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引发了七国叛乱。历史解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知识点一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汉初统治措施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秦的统治秦的统治 意识:意识:以法为教以法为教 经济:经济:征发繁重征发繁重 政治:政治:郡县制郡县制汉初政治汉初政治黄老无为黄老无为轻徭薄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与民休息郡国并行郡国并行惩惩亡亡秦秦之之弊弊 今诸侯或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缓则骄奢骄奢易为淫乱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

6、从,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逆京师。(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役财骄溢役财骄溢,或至或至兼并豪党兼并豪党之徒之徒,以以武断于乡曲。武断于乡曲。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丞相入奏事,荐人二千石(郡守)(郡守)。上乃曰:上乃曰:君除(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君除(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今师异道,人异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亡以持一统”。“匈奴连岁入边,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烽火逼于长安。匈奴五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诸侯势大诸侯势大豪族膨胀豪族膨胀丞相权重丞相权重思想混乱思想混乱匈奴犯境匈奴

7、犯境【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呢?2.西汉的强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时)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设立中朝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选官制度设立刺史,负责辖区内官员及豪强势力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将过去由富商大贾掌握物资、操纵物价的权利收归朝廷所有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措施:尊崇儒术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解决诸侯势大问题解决诸侯势大问题解决解决丞相权重丞

8、相权重问题问题解决豪族膨胀问题解决豪族膨胀问题解决思想混乱问题解决思想混乱问题推恩令:汉朝武帝时期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强制诸侯王把土地采用诸子均分制,达到分化、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效果。边疆治理民族关系: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西北: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击匈奴,取得大胜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边疆开发: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匈奴犯境匈奴犯境汉朝的屯田戍边政策是指政府将部分农民移居边疆,并在那里设立军事据点,进行边缘

9、地区的农业开发和防御工作。这些屯田戍边的军事据点通常由军队统治,同时负责军事防御和农业生产。这一政策旨在加强汉朝在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平定民变、控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外族入侵,同时提高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光武中兴)(1)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2)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3)思想上,重视儒学。东汉衰亡 背景:(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2)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 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

10、之祸”(3)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过程:(1)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2)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知识点二知识点二 东汉的兴衰历史解释: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因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土地兼并;匈奴问题。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 地方制度(选必一P6)选选官制度官制度察举制察举制(选必一选必一P30)考核与监察(选必一P31)法律与基层治理(选必一P47和P101)西汉:郡县二级制,包括王国和侯国特点: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奥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内容:常科:(标准:孝廉)特科(标准:

11、贤良方正)意义:为西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考核制度: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法律制度: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监察制度: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汉武帝建刺史制度乡里制度:民间管理: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1“史料阅读”改编)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打除烦背,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一时期统治者尊奉的治国理念是A.以德治国B.以法治国C.无为而治D.外儒内法C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学思之

12、窗”改编)“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柱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材料中“台阁”的性质是A.执行机构B.秘书机构C.行政中枢D.监察机构C固基础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书.仲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琦略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B04重点突破0202重点突破1汉武帝大一统的巩固及意义史料一: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

13、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候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史料二: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羌族荒远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护羌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汉朝与羌族的联系。摘编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治理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10分)

14、(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的措施及意义。(10分)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措施:开辟丝绸之路;对匈奴进行战争;设置机构管理;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史料实证】汉武盛世的面相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二: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凭借)财骄溢,或至兼并

15、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材料三:董仲舒向武帝上疏: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盛世”的面相。(4分)(2)通过材料二,还可以看出“汉武盛世”的哪-面相。(4分)(3)材料三可与上述哪则材料相佐证?说明理由。(4分)答案(1)面相:“国家无事”体现汉武帝时期国家安定;“民则人给家足”体现百姓生活富裕;“都鄙廪庾皆满”“钱累巨万”体现国家财力雄厚,粮食充裕。由此体现了盛世的强盛。总结【历史解释】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创新设计P?(2)面相:豪强雄霸-方,兼并土地,而“网疏说明官方对他们很松懈,没有管辖力

16、度。(3)材料三为董仲舒上疏,阐述了汉武帝时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百姓生活愈发困苦,可与材料二的记载相互佐证。理由:司马迁和董仲舒都是当时人,他们的话可以相互佐证。重点突破2汉代的治国理念史料一: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思考:分析史料,提取材料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提示:观点:“儒法之争”的结局必然是儒法合流。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政治问题的争论。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汉朝时的春秋决狱,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晋时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唐律成为礼法结合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