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还需雄辩.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76767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实还需雄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事实还需雄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事实还需雄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事实还需雄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事实还需雄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实还需雄辩.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实还需雄辩议论文写作指导 2005年6月9日 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南京九中 陈元芝 一、初步感受“雄辩”的力量。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也常走入“观点+材料”的误区,认为有了事实,就能自然地证明观点了,其实不然。有了事实,还须雄辩,这样才能使你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请看全国第三界大学生辩论赛上的一段精彩的辩论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看了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语言华美、论辩有力、有理有据等。 二、事实如果没有“雄辩”会怎样呢? 请看我们熟悉的一个故事: (请一生朗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

2、,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这个故事在吴晗谈骨气中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的确,文章中就说:“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可是,如果仅仅是这样材料与观点的组合,能让人信服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对此材料,可能还有其他的理解。那么对于这则材料你还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师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很多人对此都抱赞赏态度,我却不以为然。试想,一个人已饿

3、至将死,形容枯槁,还有何气度可言呢?这食物诚然是嗟来的,但有何妨呢?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暂忍一时之辱,以图有为于将来,有如越王勾践之为,留得青山,卧薪尝胆,方才有重振雄风之日,如此“大丈夫”不更令人击节赞叹吗?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由此可见,事实如果没有雄辩就不能证明观点。 三、有了事实如何进行“雄辩”呢? 请完整地看一下我们的课文(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

4、,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了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说理的呢? 分析饿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施舍者的态度,吆喝一声“喂,来吃!”,是如此蛮横和冷漠!另一个是施舍的目的,吃他的饭就要乖乖地听命于他,可见其目的之卑劣!这是对饿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因而饿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至此,文章水到渠成亮出了观点:“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极具说服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你看出“雄辩”需要注

5、意什么吗? 需要仅扣事实材料,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使“雄辩”成为联接观点和材料的桥梁。 四、“雄辩”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1因果分析法: 如上面谈骨气中的这段分析,它是从态度和目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的。这样的分析就是因果分析。我们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关系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或者单用“因为”“所以”“因此”等皆可。如想和做中“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 2条件分析法: 出示课件勤能补拙,“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用的是条件关系复句。其关联词是:只要就。我们还可以用“只有才”、“无论都”等句式来分析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